真人版《小美人魚》:膚色不是問題,保守才最致命 天天新視野
◎曾于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迪士尼真人版《小美人魚》上映后,引起不小的爭議。電影在北美獲得不錯的開畫成績,但在國內同步上映后,票房堪稱大撲街。
票房遇冷,一方面是膚色爭議。真人版《小美人魚》選用了黑人演員海莉·貝利出演小美人魚,在不少觀眾看來,這是迪士尼為了迎合“政治正確”的一次選角,不僅與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里的描述不相符合,也與迪士尼1989年動畫版《小美人魚》里的美人魚形象大相徑庭。
另一方面是真人版電影的“保守”。從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到動畫版《小美人魚》再到這一次的真人版《小美人魚》,因為時代背景的不同,故事的主題和內核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童話既訴說了一段哀婉凄美的愛情,也充分彰顯了“不滅的靈魂”的高貴。動畫版《小美人魚》賦予了小美人魚更加張揚自由的個性,但它剔除了“不滅的靈魂”部分,動畫片的主體仍然是俗套的“白馬王子與公主過上幸福生活”的愛情幻夢。
真人版《小美人魚》著力于凸顯小美人魚身上的“靈魂、心靈、青春、純真和實力,加上絕美的歌聲”——從這個層面去看,小美人魚的膚色倒不是最重要的。真人版《小美人魚》“致命”的地方在于,它內核的保守和陳舊,不僅與34年前的動畫版相比并無本質性的進步,與安徒生童話相比更顯單薄。
童話:對愛情與不滅靈魂的追求
在安徒生的童話里,《海的女兒》首先是一個凄婉悲傷的愛情故事。它是安徒生在一次失敗的戀情后的書寫,童話訴說的是美人魚對王子的暗戀與單戀。
小美人魚是海底王國國王的女兒,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不過,小美人魚一直對海洋以外的人類世界充滿好奇。15歲時,她終于可以浮到海面觀看人類世界。在一次海上風暴中,小美人魚拯救了落水的王子。王子蘇醒后并沒有認出她來,小美人魚只好傷心地回到海里。但她已經深深地單戀上王子,并陷入痛苦的單相思中,“她漸漸地開始愛起人類來,漸漸地開始盼望能夠生活在他們中間。她覺得他們的世界比她的天地大得多”。
帶著對人類巨大的好奇,小美人魚從祖母那里聽到關于人類更多的故事。祖母告訴小美人魚,美人魚雖然可以活到三百歲,但生命結束的時候,她們就會變成水上的泡沫,“我們沒有一個不滅的靈魂。我們從來得不到一個死后的生命”。人類不同,人類擁有靈魂,哪怕死亡后靈魂仍然存在。于是,小美人魚渴望像人類那樣得到一個不滅的靈魂,“只要我能夠變成人、可以進入天上的世界,哪怕在那兒只活一天,我都愿意放棄我在這兒所能活的幾百歲的生命”。
祖母告知小美人魚擁有不滅靈魂的辦法,“只有當一個人愛你、把你當做比他父母還要親的人的時候;只有當他把他全部的思想和愛情都放在你身上的時候;只有當他讓牧師把他的右手放在你的手里、答應現在和將來永遠對你忠誠的時候,他的靈魂才會轉移到你的身上去,而你就會得到一份人類的快樂。他就會分給你一個靈魂,而同時他自己的靈魂又能保持不滅……”
在童話的行文邏輯里,小美人魚先愛上王子,在得知擁有愛情可以獲得不滅的靈魂后,更加深了她對王子的單戀。小美人魚內心這樣想:“我愛他勝過我的爸爸和媽媽;他——我時時刻刻都在想念他;我把我一生的幸福放在他的手里。我要犧牲一切來爭取他和一個不滅的靈魂。”
為了贏得王子的愛、為了獲得不滅的靈魂,在海的巫婆的指引下,小美人魚付出相當慘痛的代價:她失去了魚尾,魚尾變成雙腿,每走一步都像在尖刀上行走般的疼痛;她失去了最美的歌喉,這是獻給巫婆的酬勞;她割舍了親情,不能與父親和姐妹們在海底相聚;甚至在最后,她失去了生命,王子最終沒有愛上小美人魚,在他跟別人結婚的頭一天早晨,小美人魚的心裂碎,變成水上的泡沫……
這個愛情故事非常凄美,小美人魚深深愛上王子,為了王子忍受錐心刺骨的疼痛,為了王子付出她所有珍貴的一切,但王子對這一切一無所知,并愛上別人。《海的女兒》為后世暗戀題材的創作提供了最好的模板,我們可以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作品中感受到安徒生童話的深遠影響。
不過,《海的女兒》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童話的更深層次主題是,小美人魚對于“不滅的靈魂”的信仰與追求。事實上,小美人魚曾經獲得自保的機會,只要她將匕首刺進王子的胸膛,她就可以重新回到海里。但小美人魚扔掉匕首,選擇讓自己成為泡沫。
小美人魚的善良與犧牲精神,讓她成為“天空的女兒”,并獲得擁有“不滅的靈魂”的機會。“天空的女兒也沒有永恒的靈魂,不過她們可以通過善良的行為而創造出一個靈魂。我們飛向炎熱的國度里去,那兒散布著病疫的空氣在傷害著人民,我們可以吹起清涼的風,可以把花香在空氣中傳播,我們可以散布健康和愉快的精神。三百年以后,當我們盡力做完了我們可能做的一切善行以后,我們就可以獲得一個不滅的靈魂,就可以分享人類一切永恒的幸福了。”
這樣,“海的女兒——人間的女兒——天空的女兒”就呈現出遞進與升華的意味。“海的女兒”無法擁有靈魂,“人間的女兒”擁有的也僅是生而為人都擁有的靈魂,而如果能夠成為“天空的女兒”,并且忠誠、善良、忍受痛苦、富有犧牲精神,三百年后就能擁有“不滅的靈魂”,還可以“分享人類一切永恒的幸福”。“不滅的靈魂”的表達,讓《海的女兒》具有崇高的悲劇色彩,寓意著人類對于偉大真理漫長曲折、堅韌不拔的追求和探索。
動畫版:改良有限的“公主故事”
1989年,迪士尼將《海的女兒》改編成動畫片《小美人魚》上映,獲得票房上的極大成功,也開啟了迪士尼公主動畫的第二個階段。迪士尼公主動畫的第一階段是1937年到1959年,包括《白雪公主》(1937)、《灰姑娘》(1950)和《睡美人》(1959)等公主電影。第一階段的公主電影,基本上遵循了這樣的故事模式:楚楚可憐的公主遭受嚴重的迫害——公主無能為力、弱柳扶風、任人擺布,只能逃離躲避迫害——公主為王子所救,王子替公主鏟除反派——王子與公主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在第一階段中,公主的形象更近乎傳統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定義:美、楚楚可憐、賢惠順從、愛做家務、等待男性拯救。這樣的公主故事與那個時代的女性處境是相對應的:女性只能通過“真愛之吻”(愛情與婚姻)改變命運,女性得成為好女人、好妻子,才能擁有幸福生活……
時隔30年,1989年,迪士尼再次推出公主電影。作為第二階段公主電影的開山之作,《小美人魚》所呈現出的女性意識,要比第一階段的公主電影更為鮮明。動畫片也對安徒生的童話進行了一定的改動。
動畫片中的小美人魚具備反叛意識。她既不像第一階段的迪士尼公主那樣缺乏自我、乖巧順從;亦不是安徒生動畫里所描繪的那樣“沉靜與內斂”——對海面上的世界充滿好奇,仍然一直聽從祖母的權威,直到15歲時才第一次游出海面。
動畫片中,父親的權威取代了祖母的權威,小美人魚一直在違背父親的“禁令”,也經常將父親的意愿拋之腦后——以此來表達小美人魚對于父權的反抗。小美人魚還偷偷擁有一個藏有人類各種物品的“寶庫”——這是“一間屬于她自己的房間”,她在這里暢想愛情和未來。
在愛上王子之后,小美人魚勇敢坦率地追求愛情。她直接告訴父親自己愛上了王子;在得知與王子結婚的是竊走自己聲音的巫婆,小美人魚與伙伴們大鬧婚禮,表明自己的身份,拿回自己的聲音,重新贏得王子的愛;小美人魚最終與王子攜手打敗女巫,拯救了父親和海底世界,也獲得父親的諒解。
動畫片《小美人魚》中的小美人魚,是時代變遷中女性觀念進步的縮影。小美人魚以外,第二階段的迪士尼公主,還包括《美女與野獸》(1991)中的貝兒公主,《阿拉丁》(1992)中的茉莉公主,《風中奇緣》(1995)中的寶嘉康蒂公主,《花木蘭》(1998)中的花木蘭,《公主和青蛙》(2009)中的蒂亞娜公主。公主形象更為多元化——有東方公主也有黑人公主;公主們也分享著一些相似品格:自主、獨立、堅強,從被動的等愛者成為主動的追求者。
只不過,這個階段的迪士尼公主也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一則,小美人魚仍然沒有掙脫出“等待王子愛上我”的愛情想象,為了贏得王子的愛情,她可以交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最動人的歌聲。女巫告訴公主,“男人不喜歡說話太多的人。他們認為話多的女孩讓人害怕,如果女孩不停地說話會多煩人……他們喜歡內向的女人,這樣女人才能抓住她的男人”。固然這一橋段可以在童話故事里找到呼應,但動畫片在有限的篇幅里對此予以強化和凸顯,無形中還是透露出這樣的價值觀:為了贏得男人的愛情,女人可以交出自己的話語權,并通過外貌實現對男人的誘惑。
二則,雖然動畫片中的小美人魚自我意識更鮮明,但她也顯得更為“自私”,更加沒心沒肺。比如她冒著再也見不到父親和姐姐們的風險,不辭而別來到人間,見到了王子,心想事成后美美地睡了一覺。此時,她的父親非常著急地尋找她,并下令“任何人不許睡覺,直到她安全地回來”,二者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再比如,固然父親反對小美人魚的愛情,但當小美人魚面臨風險,父親毫不猶豫地交出自己的神杖,放棄權力,犧牲自己拯救女兒,也反襯出小美人魚一意孤行的魯莽。
三則,動畫片完全剔除了童話故事中小美人魚追求“不滅的靈魂”的部分。這更多是出于商業化的考量:剔除這一部分,可以讓動畫片盡可能變得簡單純粹,更好滿足低齡段觀眾的觀影訴求;剔除這一部分,也更改了童話文本中王子和小美人魚悲劇結局的走向,從而遵循了傳統的“白馬王子愛上公主”的設定,讓白馬王子與灰姑娘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迎合了觀眾對于愛情美滿的大團圓結局的需求。
真人版:保守陳舊的自我重復
真人版《小美人魚》上映時,迪士尼公主故事已經進入第三個階段。《公主與青蛙》(2009)、《長發公主》(2010)、《勇敢傳說》(2012)、《冰雪奇緣》(2013)、《冰雪奇緣2》(2019)等動畫作品都是這一階段的代表作。
第三階段以來,女權主義運動風起云涌,它們也深刻影響了迪士尼公主題材的創作。比如《冰雪奇緣》中,公主電影首次同步塑造兩位公主,她們倆才是故事的主人公,王子只是配角;“王子和公主的愛情”不再是故事的主軸,甚至王子成了大反派;“女性情誼”在公主電影中被強化與凸顯,女性之間的互幫、互助、相互理解與支持,是對抗異己力量的強大動力——當安娜公主被下了詛咒需要“真愛之吻”才能喚醒時,不是王子吻醒了她,而是姐姐艾莎的“真愛之吻”救了她;公主動畫的主題也跳脫出愛情的范疇,更多講述的是女性的自我認知、自我認同和自我追求……
然而,令人吃驚的是,真人版《小美人魚》在女性觀念的表達上,比第三階段的公主電影“退步”了。真人版中的小美人魚雖然比動畫版有了一些進步,比如她與王子相戀,有著更多靈魂契合的部分;比如在與女巫大戰時,她才是拯救者……但總的來說,真人版并沒有超越動畫版的范式:小美人魚依舊有些“戀愛腦”;小美人魚為了抵達人間,與女巫達成契約,不惜交出自己的“聲音”——這是女性交出話語權的象征;“真愛之吻”依舊是拯救公主的密鑰,王子與人間依然主導一切。而且,更為關鍵的是,真人版《小美人魚》是基于動畫版的改編,這也就意味著它再次失去了童話版“不滅的靈魂”的部分。至于真人版強行加上的不同物種之間和平共處的主題拔高,卻敷衍了事、淺嘗輒止。
從動畫版到真人版,其對反派女巫烏蘇拉的刻畫一直是個刺眼的敗筆。在古老童話中,女巫一直是以大反派的形象出現的,她們多是“又老又丑的女人,瘸腿、眼睛混濁、蒼白、臟臭、滿身皺紋”的形象。童話里的女巫形象,是西方從15世紀到18世紀的“獵巫運動”的折射——獵巫運動中大部分受害者是女性,體現出父權制時代女性地位的低下和社會普遍的厭女傾向。
安徒生《海的女兒》的一個偉大之處是,對女巫的描寫并非全然的負面和偏見。童話中,是小美人魚忘不了美貌的王子,為了能夠到人間去,才主動找上女巫;女巫雖然取走了小美人魚的聲音,但這是她與小美人魚的公開交易;在小美人魚的追愛過程中,女巫并未迫害她。
可在動畫版中,女巫成了最大的反派。她誘惑小美人魚簽下合約,奪取了小美人魚的聲音,并破壞了公主與王子的“真愛之吻”,讓小美人魚淪為她的奴隸。動畫版強化的仍然是女巫的丑陋形象,很難說這種“惡女”形象不會對兒童的性別觀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迪士尼自身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2014年真人版的《沉睡魔咒》,對女巫形象進行了一次大膽的改寫。在電影中,女巫是父權污名化的結果;仙女之所以異化成“女巫”,是因為她被男性的“真愛之吻”所欺騙;女巫雖然給公主下了沉睡魔咒,但她無陷害公主之心,最終也是由女巫的“真愛之吻”——而非王子的“真愛之吻”喚醒了公主。觀眾原本期待真人版《小美人魚》對女巫的刻畫,能在《沉睡魔咒》的基礎上進一步突破,可惜電影依然停留在“惡女壞到底”的刻板印象中,讓人覺得可惜可嘆。
總之,雖然真人版《小美人魚》可以討不少兒童觀眾的歡心——它仍然有著兒童故事的神奇、夢幻、趣味和美好,但成人觀眾大概率不會給真人版打出太高的分數。在演員的選角上,可以看出迪士尼在平權上的努力;但在故事文本上,卻只看到迪士尼的不思進取、原地踏步。如此保守的故事,翻拍的意義究竟在哪?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