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付彥:民營經濟規范運行,地基更加穩固
上市公司是實體經濟的基本盤,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離不開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上市公司群體參與。在本周末由民建中央上市公司專委會、上交所、深交所、浙江財經大學、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共同主辦,溫州商學院協辦的“2023中國上市公司論壇”上,深交所上市公司監管會副主任付彥表示,目前,深圳市場民營上市公司超2100家,占比近八成。作為高質量民營企業主陣地,支持民營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是深交所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也是形成深市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群體的內在要求。
據付彥介紹,當前,深市民營上市公司呈現出以下幾大特點。
首先是量增質升,結構不斷優化。從經營效益看,平均收入規模從2011年的23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55億元。2022年,繳納稅費達到5807億元,提供就業崗位841萬個。
(相關資料圖)
從行業分布看,以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集群效應明顯,相關公司家數及市值占比均超六成。
從市值規模看,民營上市公司中聚焦主業、穩健經營的大市值公司不斷增加。當前,深市市值超500億的民營上市公司達到61家,十年間超千億公司增長至27家。
此外,第二民營經濟規范運行,地基更加穩固。近三年來,深市高比例質押民營上市公司占比從10.70%下降到6.70%。民營公司的非經營性資金占用金額從272億元下降到132億元、違規擔保金額由317億元下降到545億元。截至目前,深市民營高風險公司占比9.15%,較高峰期下降9個百分點,民營上市公司風險敞口逐步收斂。
第三,是創新驅動,活力不斷增強。2022年,民營上市公司研發投入達到4391億元,同比增長16%,超過7成研發資金投入到了先進制造、數字經濟和綠色低碳三大領域。
付彥表示,總體來說,深市民營大部分民企主業突出,絕大部分公司主業發展良好,在“經濟下行”等多重因素影響下依然實現穩健增長,不少公司轉型取得較好成效。但也有少部分公司主業發展不佳,收入規模明顯萎縮或經營活動凈收益持續虧損。
針對上述問題,交易所主要采取措施,制定了關于支持民營上市公司聚焦主業穩健發展的工作方案。
一是真招實策切實回應公司關切。比如通過走訪調研等方式收集公司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和核心訴求,及時分析研究、分類施策;圍繞先進制造、數字經濟和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常態化開展“創享薈”等活動,引導上下產業鏈公司在交易所開展分享活動;充分利用“成長通”“科融通”等平臺,為公司提供產業鏈投融資對接服務和發展資源支持;舉辦民營上市公司專場集體業績說明會,開展“走進深市民營上市公司”系列投資者交流活動。
二是營造公司高質量發展良好環境。推動優化股權激勵、融資并購等基礎制度,對符合分類審核條件的項目提高審核效率;持續推動民營上市公司發行各類債券及資產支持證券產品,研究開發深市民企相關指數與ETF產品,加大創新產品供給;總結優質民企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實踐,制定相關信息披露指引,引導更多深市民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三是積極支持公司聚焦主業規范發展。優化自律監管規則體系,落實獨立董事制度改革方案,強化“關鍵少數”培訓,提升公司治理內生動力;對存在階段性困難風險公司實施“一司一策”,探索推動公司走出經營發展困境方案,引導頭部公司提升信息披露與融資并購質量,發揮好“頭雁效應”,加強對聚焦主業發展成效、經驗做法、典型案例的宣傳,在全市場形成支持民營企業聚焦主業穩健發展的普遍共識。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