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看:蘭溪非遺雙絕 藏在蘭溪人記憶中的文化“密碼”
中國網6月26日電 水鄉古鎮,米事蘭溪,歷史悠久,文脈深遠,孕育了燦爛的地域文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資料圖】
近年來,湖南省益陽市蘭溪鎮以蘭溪雙橈龍舟、蘭溪山歌等地域特色文化為旅游資源,充分利用非遺資源,完善硬件和軟件設施,加快蘭溪鎮文旅產業及農村發展的速度,打造旅游小鎮名片。
了解蘭溪非遺雙絕——蘭溪雙橈龍舟、蘭溪山歌,一同探索蘭溪非遺之美。
蘭溪雙橈龍舟
蘭溪雙橈龍舟起源于《咸池》之樂,是一種文藝表演和競渡兼備的水上體育項目,赫山蘭溪作為其發祥地,也是全國龍舟活動的真正源頭。2016年,雙橈龍舟成功入選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2020年成功入選中華體育文化優秀節慶項目。
蘭溪雙橈龍舟在設計上可謂獨具特色。其由兩層人劃槳,坐著劃的叫坐橈,站著劃的叫插橈,故為雙橈。船長25米以上,腰寬不到1.6米。船頭與尾部尖窄、高翹,看上去精致小巧卻又不失威嚴。船中間有兩根粗大的木方在艙面連接頭尾,與船艙成井字形,用來加固船身并為劃站橈的水手提供站立之處。船艙主要按照天上的星宿或神佛之數劃分,一般是28艙。蘭溪鎮北岸新村新打造的“百米龍舟”有106艙,每艙4個水手,可容納400余人。
為增添船上的藝術色彩,蘭溪雙橈龍舟繼承軒轅時期《咸池》中“擊石撾石”的競渡傳統,大膽開創鑼鼓并用的先河,形成和諧且富有運動節奏的“咚一-鏘一-咚咚鏘---”的專用打擊音樂。
蘭溪山歌
蘭溪鎮作為“山歌之鄉”,蘭溪山歌是蘭溪傳承已久的民俗文化,也是益陽市民俗文化的最大亮點之一。2020年,蘭溪山歌喜獲湖南山歌邀請賽優秀表演獎,蘭溪山歌不分男女老幼,既有水上、湖汊、田邊、旱地的哼唱,又有集中的定時定點的對唱,通過山歌對唱,交流技巧取長補短,以歌會友增加情感。蘭溪山歌是一種獨特的、完整的藝術門類。其曲牌,即調試散見于民間的就有六十多種,腔韻分為高腔、平腔(中腔)、低腔三種;板式又分快板、平板(中板)、慢板、流水板和散板;唱法有獨唱、合唱、一領眾和及多聲部合唱。
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制作的反映楓林橋民俗風情的山歌《綠鳥綠肚皮》風靡全國,一直流傳至今。 “蘭溪雙橈龍舟”和“蘭溪山歌”于2016年入選湖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0年入選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蘭溪鎮也成為省非遺村鎮省級示范點、湖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李德輝 陳瑞玲 蔡婷 盧洞德)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