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讓被調研者自己寫報告?基層不該有這樣的“分內事”
大興調查研究工作持續推進,“應付式調研”之風也在潛滋暗長。有媒體近期走訪發現,個別地方和部門存在背離調研初衷,為調研而調研的情況,簡單應付、敷衍了事,完全不注重調研實效。
(資料圖片)
從報道內容看,“應付”的路子主要有以下幾類——
“甩手式調研”,“匆忙趕場子,座談沒時間,臨走要材料”,甚至干脆把撰寫報告的任務甩給被調研單位;
“偷懶式調研”,專捏“爛柿子”,不碰真矛盾,難題繞著走,層層效仿之下出現大量“同題報告”;
“交卷式調研”,只管上交報告、完成任務,求量不求質,字數達標、類目碼齊就算完事,基層反映再多也激不起水花……
凡此種種,全然不見“眼睛向下”的誠意、缺少直面問題的決心,本質上還是陷入了形式主義的窠臼,不僅讓調查研究效果大打折扣,還極大加重了基層負擔。
調查研究不能無的放矢。不論是調研者還是被調研者,在前期明確主題、做足準備,都是相當必要的。畢竟,調研時間終歸有限,如何精準反映問題、呈現工作難點、提升調研效率,被調研者理當做些梳理,如若出現未及說清的情況,后續提供一些書面材料以作補充也并無不可。但顯然,上述正在冒頭的不良傾向并不屬于以上這些“分內之事”,而是明顯的額外負擔。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本就面臨著紛繁復雜的工作事項,經常“忙得底兒朝天”。假如還要專門分出精力來參與變味“調演”,又是設計路線、安排講解,又是陪同調研、上交報告,豈非更是壓力山大?有時候材料交上去還不算完,還得讓各方點頭滿意。誠如一名基層干部所說,“多數鄉鎮干部寫作水平不高,要把材料寫得出新出彩簡直是強人所難。”
“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決策就像‘一朝分娩’。調查研究的過程就是科學決策的過程,千萬省略不得、馬虎不得。”調查研究是一種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傳家寶,走進問題、解決問題才是根本目的。如若只是避重就輕、交卷了事,那顯然是本末倒置。某些干部不愿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不甘做精雕細琢的基礎工作,以為材料一攢就輕松過關,正折射出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歪風,如此敷衍了事,不解決問題,更對不起組織和群眾的信任。這樣的“懶”,如何偷得?
“調查研究是一門致力于求真的學問,一種見諸實踐的科學,也是一項講求方法的藝術。”它連著真知與行動,串著信息與決策,更系著黨心與民心。新征程上,“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各種風險挑戰、困難問題比以往更加嚴峻復雜”,而推動調查研究走深走實,正是破解難題的金鑰匙。而這個最重要的“實”,就是親力親為、勤思多悟。
執政為民豈能不深入一線?深入一線豈能轟轟烈烈走過場?真正走下去、沉下去,了解最現實的問題,形成最鮮活的思考,進而總結出最有針對性的報告,一五一十、對癥下藥,才算把調研做到了位,距離群眾才能更近。
(客戶端,作者杜梨)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