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報:整治監測數據造假需明白“四個在哪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媒體曝光了部分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偽造篡改監測數據、編造虛假記錄臺賬、人為干擾自動監測設備、出具虛假監測報告等弄虛作假問題,性質嚴重,影響惡劣。“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是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明確的幾項重點任務之一,必須始終保持高壓態勢,以零容忍的態度堅決打擊、依法查處造假行為,驅逐市場上的違法企業“劣幣”,保護合法企業“良幣”,維護公平有序的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市場環境。
要使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不敢作假、不能作假、不想作假,筆者認為還需堅持問題導向,從實際出發,問清“四個在哪里”,搞清楚數據造假的問題、癥結、對策、落點,順藤摸瓜、按圖索驥,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精準識別問題在哪里。深入了解哪些行業、哪類企業、哪個重點環節、哪些關鍵部位上容易發生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的情況。比如,在硬件上,是通過加酸、加堿、過活性炭等干擾采樣氣體,還是通過阻電器、濾波器、電流發生器、虛假信號等電信號干擾采集數據。在軟件上,是通過設置固定值、上下限、錯誤的啟停模式和維護模式,還是修改斜率、截距、系數等參數設置進行造假。只有認真細致地檢查各個軟硬件設備,再結合驗收資料、運維記錄、管理臺賬等多方比對分析,才能精準識別各種花樣翻新的造假方式。
深入分析癥結在哪里。第三方服務機構與企業簽訂合同提供服務,本應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恪守職業道德,遵循獨立公正、科學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確保監測檢測數據真實、客觀、準確。但部分第三方服務機構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受商業利益驅使盲目追求經濟利益,提供有悖道德與法律的服務。因此,在打擊監測數據造假違法行為方面,需認真分析研判并摸清每起造假事件的利益相關方及其心理,才能對癥下藥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整治措施。
科學制定對策在哪里。標本兼治才能促使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守住客觀公正的底線。除了要積極開展法律法規宣傳,營造自覺守法的氛圍之外,還需建立健全信用管理聯合懲戒機制,提高違法成本。可加強對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事前登記備案監管和事中聯合執法檢查,事后還要引入考核、約談、曝光、倒逼退出等機制,積極營造“良幣驅逐劣幣”的正向市場環境。此外,也要不斷加強行業自律,發揮行業協會服務和監督等橋梁紐帶作用,開展系統化常態化培訓,以提升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能力水平。
切實抓好落實在哪里。督促地方黨委政府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建立健全防范和懲治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的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建立生態環境與公安、檢察等部門聯席會議、聯合執法、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等重大案件處置工作機制,嚴厲打擊造假行為。定期向社會公開通報監測數據造假典型案件,加大警示教育力度,形成高壓震懾態勢,營造不敢假、不能假、不想假的環境氛圍。
原標題:《整治監測數據造假需明白“四個在哪里”》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