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新泰:盤活特產資源蹚出全民共富路
【資料圖】
“一開始種植大球蓋菇、羊肚菌等食用菌,現在利用食用菌種植的空檔期翻耕種植瓜果、蔬菜,年畝產食用菌1000斤、瓜果6000斤、蔬菜6000斤,實現‘食用菌、瓜果、蔬菜’輪作種植,最大程度提高土地畝產效益。”山東省新泰市谷里鎮西朱村黨支部書記朱勛說。
自2019年以來,西朱村發展林下大球蓋菇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市場供不應求,在谷里鎮黨委的推動下,加大資源傾斜力度,整合中央財政扶持資金、第一書記項目資金、“萬村共富”行動扶持資金,將食用菌種植規模從原有的30余畝林下種植,逐步發展為擁有49個日光棚、2個恒溫棚的食用菌產業基地,產業規模由年產30萬斤提高至年產100萬斤,年銷售額達到2000萬元,帶動周邊120余農戶就業增收,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
“再過兩個月,就得開始木耳的溫室發酵,村里有資源,有合作社,上級給撥付了扶持資金,解了燃眉之急,幫助我們擴大了種植規模,還帶動了村集體增收。” 作為當地木耳種植大戶,谷里鎮富華黑木耳專業合作社總經理范樹華,在后麻峪村黑木耳種植規模達到了500余畝,每年生產菌包600萬個,年產干木耳60萬斤,年銷售額達到了1800多萬,帶動村集體年增收20余萬元。
得益于村黨組織“跨村聯建”,宮里鎮成立蘇泉聯合黨總支,助推蘇泉村、南呂村、胡樹頂村抱團發展,借助“萬村共富”扶持資金建設現代化果園300余畝,輻射帶動約30余名村民實現增收。“果園流轉土地每畝800元,我還在果園里打工,一年到頭也能拿到一萬多元。”談及收入,宮里鎮蘇泉村村民王成英滿面笑容。
今年,山東省委部署實施“萬村共富”行動以來,新泰市高度重視,積極摸排集體經濟薄弱村遴選產業項目,新泰市倒排228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分4批納入集體經濟攻堅。結合全市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建設,確定首批共51個村,涉及13個鄉鎮、17個項目,后續將綜合考慮村級資產、資源及村莊特色優勢分批加大扶持資金傾斜力度,助推集體經濟薄弱村發展壯大。目前,全市共成立204個聯合黨委,帶動785個村聯合發展、抱團振興。
【責任編輯:蔡東海】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