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新視野】廣元昭化:牽住“牛鼻子” 走好“致富路”
“這養牛可比外出務工好多了。看,這頭牛又快出欄了……”6月26日,安軍天一亮就起了床,精心地照顧起自己的肉牛。
安軍是廣元市昭化區王家鎮五馬村遠近聞名的“牛人”。他原本在外省務工,2021年冬回到家鄉后,昭化區煙草專賣局駐村書記王倫廣得知情況,主動上門找到他,在了解到安軍的困境后,向他說明現在政策優勢和鄉村振興的大趨勢,讓他致力返鄉創業。
多方打聽后,安軍發現肉牛養殖產業見效快。但是,有個問題讓他犯了難,養牛前期資金投入和場地從哪里來?王倫廣聯系到當地相關部門,為安軍申請到14萬元助農補貼,并幫助他確定了養牛場選址、修建了養殖場和化糞池。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養牛場的基礎建設完成了,這讓安軍養殖信心大增。他到銀行申請了20萬元政府貼息貸款,用于后續經營。
(相關資料圖)
眼看著安軍的養牛場規模越來越大,另一個問題接踵而至。為了保證牛養得好,安軍總是買最好的草料,這讓肉牛的品質得到了保障,但是不斷上漲的草料成本和還未出欄的牛,讓養牛場陷入資金周轉困境。無奈之下,他又撥打了王倫廣的電話。
“這事你不要太擔心,你養牛場周圍有幾戶人家外出務工,我去聯系,讓他們的土地租借給你,你自己種植飼料,就可以節約一大筆成本。”王倫廣說完后,立刻撥通了另一個電話。
一個星期后,王倫廣再次來到養牛場,看到了一袋袋青貯玉米苗。安軍笑著說:“這多虧了你嘛,王書記,我已經和他們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租了周邊農戶的土地種植玉米,專門種植牛吃的青貯玉米。幾個月時間,自家牛兒就能吃到自家飼料了。”安軍探索的種養結合的養殖模式,不僅讓他的養殖業草料成本降低了,同時周邊農戶在此務工種植玉米也獲得了另一份收入。
安軍不僅在“節流”上想辦法,更是主動“開源”。看著每天堆積的大量牛糞,他又打起了算盤。“這么多糞料,隨意處理污染太大。“安軍嘀咕到,“不如變廢為寶,做成有機肥。不僅可以給我的玉米地施肥,用不完的還可以拿去賣。”
說干就干,安軍買來專用機械,對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牛糞進行干濕分離和發酵,變成了有機肥。肥料全部就地還田,不斷提高肥力,改良土壤,增加產量,既實現降本增效、循環發展,又讓糞污無害化處理,減少生態污染。一年下來,安軍廠里的有機肥產量達到50噸,不僅滿足了自己的種植需求,一部分還賣到了附近有機肥加工廠。
在政府的幫助下,安軍打造了肉牛養殖為主體,青貯料基地種植、糞污加工有機肥料為一體的產業鏈條,改變了傳統畜牧業經營方式,發展現代綠色農牧業,提高了自己多渠道的收入。
目前,安軍的投資規模已經達到100萬元,有60頭牛。2022年,他僅養牛毛收入已有50萬元,生態農業產業鏈條共計收入100余萬元。
如今,安軍已經還完了之前的貸款,嘗到了甜頭的他準備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現在就是門口那幾百米的路沒修好了,王書記已經幫我聯系了,會想辦法幫我把路修好。到時候,我的牛出廠就更方便了,規模就會更大。有機會的話,我還想探索數字化養牛模式。“對于今后的日子,安軍滿懷信心。(張耘、楊黎明)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