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心理咨詢:焦慮不堪的媽媽,殺傷力有多強?
親子心理咨詢:焦慮不堪的媽媽,殺傷力有多強?
電影《囧媽》
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尋母文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最明顯的一點,在形容我們與國家的關系的時候,我們是用我與祖國母親,說一個人在外漂泊多年終于回國時,用的是重回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無論是文化還是整個社會,都在強調母親對于子女的重要影響,母親與子女的關系始終是人們人生中很重要的關系,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我們的傳統(tǒng)思想中,媽媽總是一個負責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育兒的任務更多的是在媽媽身上。
但媽媽也是新手媽媽,養(yǎng)育孩子是新手開車,第一次上路。
一件未知且意義重大的事情來到自己面前時,焦慮是我們自然而然的反應。
心理學家們也說了,適度的焦慮是有好處的。焦慮是從人類進化史中遺傳下來的,有助于人類生存的一種情緒。
焦慮讓我們知道我們目前還難以應付面前的事情,所以我們還需要去學習、進步。
所以,有適度焦慮的媽媽,會去了解如何教育孩子,自己還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在養(yǎng)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讓自己成長了。
然而,過度地焦慮是不利的。
在當下的中國,很多家庭的教育模式都是“焦慮的媽媽+缺失的父親+失控的孩子”。
不少人感慨,焦慮的媽媽一定就是做得太多了,沒人幫忙,喪偶式育娃,什么都是自己來。
而過度焦慮的媽媽們,其實很少會意識到自己的焦慮,大部分時間她們在想的,都是如何讓孩子變得更好,自己又如何給孩子更好的。
過度焦慮的媽媽們,在與自己孩子的關系中,會有這些表現:
01.
分不清自己與子女的界限,
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
什么意思呢?就是兒孫自然會有自己的福運,父母不必過多干涉。
但焦慮的媽媽們,總擔心孩子會沒有福運,或是這個福運不夠好,總想自己去給孩子福運。
于是,我們便看到了焦慮的媽媽們,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做著干涉孩子邊界的事情。
媽媽與孩子界限不清,處于共生狀態(tài)的情況,按理說只存在于孩子的嬰兒時期。
因為孩子還不夠強大,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來生存,需要媽媽來成為他的力量,成為他的一部分,幫助他生存下去。
但當孩子長大了,自己有了足夠的力量的時候,便要結束與媽媽的這種共生關系,走自己的路。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把這稱為“課題分離”,說的是誰的課題誰負責。孩子有自己的課題要負責,媽媽也有自己的課題要負責,彼此之間界限清晰。
焦慮的媽媽們,總擔心孩子的力量不夠,所以會去“搶”孩子的課題,負責孩子的課題,突破親子界限,干涉孩子生活。
決定孩子該上什么培訓班、培養(yǎng)什么樣的愛好,覺得這對孩子將來的發(fā)展好;
孩子要上大學了,決定讀什么樣的專業(yè),將來才好就業(yè);
孩子的一切,最好由自己來決定才最好。
做不到分離,哪怕孩子長大成家了,也不肯放手,變成了對孩子的控制。
分不清自己與子女的界限,過度侵入孩子的成長空間,只會讓孩子無法成為自己,無法長大。
02
總想做完美媽媽
過度焦慮的媽媽,常常會有對育兒流程不夠完美的負罪感,
所以有的媽媽熬夜看視頻學習育兒經;
會有對陪伴孩子不夠高質量的內疚感,所以有的媽媽學習各種兒童青少年心理知識,讓自己從心理學的“門外漢”變成“持證人”;
會有搞教育軍備競賽的緊迫感,所以出現了“雞娃”,讓孩子不停讀書學習上培訓班,甚至有些媽媽還會讓孩子做基因檢測找特長。
究其到底,焦慮的媽媽們總想在育兒這份試卷上考出100分的完美分數,做完美媽媽。
就像電影《囧媽》中徐伊萬的媽媽,把孩子作為生活的全部動力,號稱“我這一輩子,就為你活著”。
這句話,完全是這些焦慮媽媽們的真實寫照,24小時圍著孩子轉,包攬一切,只為孩子活。
但我們都知道,完美不過是人類的幻想,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也不存在完美的媽媽。
好的媽媽,不一定養(yǎng)育出好的小孩。
“從幼兒園到初中,我對兒子的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直到現在還幫他整理書包,可他在學校練就了個‘鐵拳頭’,成績也很差。”一位一直把“100分媽媽”作為追求的媽媽這么說道。
媽媽做到最好,卻把孩子應該自己負責的那部分“任務”也給承擔下來了,給得太滿,孩子也失去了自己獨立成長的空間。
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認為,一個媽媽其實只需要做“足夠好的媽媽”就夠了,不需要100分,只需要60分。
60分的媽媽給了孩子基本被滿足、基本控制的養(yǎng)育環(huán)境,給予了孩子自己的成長空間,也讓孩子明白,完全滿足是不可能的,自己與父母都不是全能的。
同時,媽媽也知道了自己不用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不應該一輩子都為孩子活。
03?
眼中只有自己的焦慮
過度焦慮的媽媽們還有一個特征,那就是她們永遠能發(fā)現孩子身上有的“成長問題”。
孩子1歲左右,開始會爬了,媽媽雖然很開心,但身邊別的同齡孩子有的已經在學走了,于是媽媽開始擔憂孩子是不是沒發(fā)育好;
孩子剛上幼兒園,在幼兒園還適應得挺好的,老師反映說沒怎么哭鬧,但看到老師拍的孩子在幼兒園的視頻,孩子跟其他孩子互動不多,于是媽媽開始擔憂孩子是不是不怎么會跟人打交道,是不是性格孤僻;
孩子進了學校,媽媽要操心的東西更多了,孩子偏科怎么辦?孩子成績不好怎么辦?孩子跟班里同學處不來怎么辦?
……
在過度焦慮的媽媽眼中,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身上始終存在一些問題,始終不夠好。
心中的焦慮,讓她們只看到問題,卻看不到孩子成長進步的地方。
這樣的焦慮很容易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媽媽的焦慮、控制和否定下,稍有力量感的孩子則會變得叛逆、反控制,跟父母對著干。
有些孩子乖巧聽話,卻陷入深深的抑郁中,他們認為是自己不夠好,只好向內攻擊自己,變得無力、悲觀和自我否定。
很多焦慮的媽媽因為孩子的“不配合”而苦惱,殊不知,后者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會更大。
而一位總是不安擔憂的母親,會把自己的不安也傳遞給孩子。
媽媽對外部的不信任也讓孩子覺得外面是危險的,于是有的孩子不敢與外界互動,縮在媽媽的懷抱中,表現得很黏媽媽,而這也更驗證了過度焦慮的媽媽心中對孩子的各種擔心,讓不安與擔憂加倍。
作為媽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媽媽不是超人,會脆弱也會崩潰,愿所有的媽媽,給自己的愛多一點,焦慮少一點,選擇適度放手,讓孩子順其自然地去經受成長道路中的挫折與困難,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END
▎本文為中心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