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公開最新數據,俄向中國供應的天然氣,要比外界想象的少很多
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天然氣出口市場受到嚴重影響。首當其沖的是俄羅斯,因西方的圍堵和制裁,及北溪一號和二號管線相繼炸毀,俄羅斯天然氣出口銳減。俄羅斯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5月,俄羅斯天然氣產量為482億立方米,2022年同期為575億立方米,2021年則為631億立方米,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資料圖片)
隨著歐盟不再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按照《天然氣市場報告》的預估,2021年至2025年間,俄羅斯對歐盟的管道天然氣出口將下降55%以上,到2030年之前歐洲將打算徹底擺脫對俄羅斯的天然氣進口。這種大幅度的下降使得俄羅斯的天然氣工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系列窘境迫使俄羅斯不得不將天然氣出口“向東轉”。
【俄羅斯天然氣工廠】
除開歐洲,在俄烏戰爭的背景之下,中國自然成為俄羅斯出口天然氣的最優選擇之一。一方面是中國對天然氣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則中國與俄羅斯之間存在的伙伴關系。在天然氣的需求方面,根據2021年的數據統計,中國的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約為3726億立方米,僅在2020-2021年的供暖季節消費的天然氣就高達1560億立方米,這表明中國國內對于天然氣需求量巨大;在中俄關系方面,中俄已經樹立了互信、互利和互相支持的伙伴關系,在維護多邊主義和打擊恐怖主義方面一起貢獻了許多力量,并且經常一同開展過軍事演習,雙方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全方位合作關系。
在天然氣合作方面,雙方并非一帆風順的。在1999年中國就曾經想與俄羅斯達成過一個天然氣協議,只不過最后因為單價問題沒有談攏而不歡而散。直到2006年普京訪華才簽訂了《從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會談紀要》,之后俄羅斯才每年向中國提供6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不過,這與俄烏沖突爆發之前為歐洲提供的1560億立方米天然氣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即使是2022年俄烏沖突期間,俄羅斯還是向歐洲供應了1700多萬噸的液化天然氣,烏克蘭危機雖然阻礙了天然氣的管道運輸,但是并沒有完全終止俄羅斯與歐洲國家的天然氣市場關系。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與俄外長拉夫羅夫】
與俄歐天然氣合作相比,俄中天然氣貿易增速在最近打到了歷史新高,但是總量卻比外界想象的少了太多。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最新發布的數據,今年1-7月,俄羅斯對華天然氣供應價值總額39.42億美元,而2022全年也差不多就是這個數。這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通過管道輸送往中國的俄氣,同比猛增98.98%;但另一方面,不到40億美元的交易價值總額,跟俄歐動輒上千億美元的天然氣交易完全沒法比。
限制俄中天然氣合作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歐洲市場的龐大和俄中天然氣基礎設施的局限。俄羅斯并不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石油和天然氣的收入是其主要的財政來源,石油天然氣的出口收入曾達到4.89萬億盧布,占據俄羅斯財政收入的49%,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前歐洲是俄羅斯的主要目的地,俄羅斯50%的原油和78%的天然氣都出口到歐洲,直到2022年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出口才下跌到40%。種種數據至少說明,那時候中國并非俄羅斯出口石油和天然氣的最先選擇。
另一方面由于俄中之間的天然氣基礎設施較差,硬件達不到要求,導致俄羅斯向中國輸送的天然氣總量不及歐洲。俄中的天然氣管道線路有三條,但是目前管道只有西伯利亞力量一號和二號可以使用,每年大概只能輸送300億立方米左右。并且兩條管道距離長,路途遙遠,管理不便,種種原因導致天然氣的運輸有一些困難。
【中俄天然氣管線】
此外,由于俄中管道都是建在陸地上的,人為破壞的可能性更大,天然氣暫停輸送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對比俄羅斯通往歐洲的天然氣管道,其中兩條總共才2400千米長的北溪一號和二號海底管道就各自提供了5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其輸送量和輸送效率遠遠高于中俄建造的3000多千米長的西伯利亞力量一號管道和2600多千米長的西伯利亞二號管道。如果不是歐洲的這兩條主要天然氣管道被炸毀滅,俄羅斯同中國的天然氣合作估計還要往后延期。如果不是戰爭的影響和波及,相應方向上技術、資金和管理等方面都落后的情況下,俄羅斯并不會選擇中國作為開拓天然氣市場的對象。
【中國外長王毅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
在俄中天然氣貿易合作當中,中國其實更多是一種有備無患的選擇。雖然說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但是這是對雞蛋的要求,而不是對籃子的限制。在已有與沙特、阿聯酋、卡塔爾、尼日利亞等中東和非洲國家的石油天然氣合作之余,俄羅斯的出現是為原有多元的供應渠道錦上添花。只能說對于愿意合作的伙伴,中國不會拒絕。
對于俄羅斯而言,中國加大對俄天然氣進口,是一種雪中送炭的行為,于危難之中的幫助更容易受得青睞。未來中國的天然氣市場需求顯然會越來越大,并將不再局限于中東和俄羅斯,對于非洲和美洲國家,中國也有希望更進一步。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