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尋葛洪遺跡訪羅浮仙境!嶺南文化傳承發展深調研團隊走進惠州博羅
繼調研惠州惠城后,8月26日,嶺南文化傳承發展深調研團隊馬不停蹄開啟了博羅之行。當天,專家學者與中央、省級媒體代表等一行人在“嶺南第一山”羅浮山尋找葛洪蹤跡,在東江縱隊紀念館沉浸式體驗紅色文化,在百年古村落徐田村參觀鄉村振興標桿……
調研點一:羅浮山
(資料圖片)
八月的羅浮山,是不少游客心中的避暑勝地。當天,調研團隊首先到達羅浮山,只見這里綠樹成蔭,郁郁蔥蔥,仿佛披上一層綠色的絲滑綢緞,令人眼前一亮。
據工作人員介紹,羅浮山是中國道教十大名山之一。傳說,蓬萊仙島中的浮山從東海到南海,附于這里的羅山,并體而成羅浮山,成為百粵群山之祖和嶺南道教文化的發祥地。
這里融自然與人文景觀于一體,擁有山、水、泉、瀑、池、洞、觀、寺、塔、林等景觀,具有獨特的“天際一軸線,仙凡兩重天”“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溫”的自然特征,中草藥資源極其豐富。“如此博大,方能夠包容儒釋道,成為三教共生的文化圣地!”廣東財經大學教授、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江冰不禁感嘆道。
調研點二:葛洪博物館
提及羅浮山,不得不提葛洪。葛洪隱居羅浮山30余年,修道、行醫、著書立說,弟子眾多,聲名遠揚,后世為仙,故事流傳千年。
葛洪博物館坐落于羅浮山朱明洞景區。“大門的牌匾就是由屠呦呦親筆題字的。”據工作人員介紹,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就是受到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的啟發。
一進入博物館,深調研團隊便被動畫、VR、4D電影等聲光電技術手段所吸引,館內還藏有500余件歷史文物,主要展示葛洪夫婦生平事跡、著作、醫學的貢獻,令人應接不暇。深調研團隊認為,以實物或體驗的方式將葛洪養生文化呈現在廣大游客的面前,讓游客親身體驗,為廣大游客直觀科普中醫文化知識提供平臺,能夠比較充分地展示葛洪中醫藥文化。
“羅浮山因葛洪而成名,是道教、嶺南醫藥文化的肇始之地,在傳承中醫藥文化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羊城晚報灣區新聞部總監周敏表示,近年來,博羅文旅產業發展迅速,不斷豐富旅游項目,提升了游客的體驗感。
調研點三:東江縱隊紀念館
博羅這片熱土曾發生過眾多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位于沖虛古觀的東側,東江縱隊紀念館于2003年12月1日東江縱隊成立60年之際建成開館。在紀念館廣場的右側,豎有一組人物雕像,主題是“東江縱隊將士,前仆后繼,永遠向前”,吸引著眾多游客瞻仰。
據講解人員介紹,東江縱隊,全稱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是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在廣東省東江地區創建和領導的一支人民抗日軍隊,是開辟華南敵后戰場,堅持華南抗戰的主力部隊之一。東江縱隊遠離黨中央,遠離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在華南敵后艱苦復雜的環境中,堅持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發展成為一支抗日勁旅。
紀念館共設四個展示廳,以大量的文獻資料、真實的歷史照片,以及珍貴的革命文物展示了東江縱隊抗日救國的宏偉歷程。調研團一行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了館內的革命文物、歷史照片,認真聆聽了東江縱隊的英勇事跡,詳細了解紅色文化旅游現狀。
調研點四:徐田古村
緊接著,深調研團隊來到了羅浮山下的徐田古村。美麗鄉村建設,博羅卓有成效,徐田村就是一大標桿。這里山水環繞,環境清幽,文化底蘊深厚,300多年間走出了17名武官,五經魁、四德堂及都尉第等一批頗具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址歷經風雨,至今保存完好。值得一提的是,在五經魁,還展示出了兩份宣紙手抄筆墨房契。據村里工作人員介紹,這是維修時在屋頂青磚縫間發現,保存完好,已然成為鄉村文物。
在徐田村蘭門小組,深調研團隊沿著村道漫步,整潔的農家小院映入眼簾,院墻壁畫點綴其中。遠處山脈連綿起伏,鳥鳴聲陣陣,水流聲潺潺,環境清新優雅,眾多游客徜徉在田園風光之中。
誰能想到,眼前的“網紅村”是由空心村打造而成的。2022年底,福田鎮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在保留農舍原汁原味的基礎上,結合羅浮山旅游文化特色,打造成集旅游、養生、休閑、文化于一體的高端旅居田園康養項目。
“這是美麗鄉村樣板!”走訪現場,調研團隊紛紛認為,徐田村真正實現了“化廢為寶”,建設了一處“世外桃源”,煥發了300年古村的活力。同時,調研團隊提醒,建設美麗鄉村要保留好生態環境,謹慎把握改造尺度,留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野趣。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海嬋
圖/聶粵
視頻/王小虎 項子倩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馮小靜
校對 | 蘇敏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