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被人偶反擊,網(wǎng)友支持
6月25日,一則 #人偶被熊孩子扇臉踢踹后生氣踢倒男孩# 話題沖上微博熱搜,引發(fā)網(wǎng)友關(guān)注與熱議。
一商城內(nèi)的人偶熊被多名孩子輪番扇臉踢踹,但卻沒有家長進行教育勸阻,而當人偶熊生氣反擊將一名男孩踢倒后,才有家長上前理論。
拍攝該視頻的曹同學表示,因為覺得幾個孩子很沒禮貌,且家長一直在旁邊坐著玩手機,沒人上前勸阻,便用視頻記錄了這一過程。
(資料圖片)
“熊孩子應該得到教訓,對人最起碼的尊重都沒有”“人家穿玩偶裝一般是宣傳用的,不是讓你家小孩發(fā)泄情緒的”“父母不能總拿孩子小當借口,無底線的包容會讓孩子沒有邊界”“孩子不知道人偶挨打是什么樣,大人難道也不知道制止一下孩子嗎?”……
(來源:微博截圖)
閱讀網(wǎng)友評論不難發(fā)現(xiàn),與批評“人偶熊踢倒孩子”相對的是,幾乎所有人一邊倒支持人偶熊的“反擊舉動”,認為多名孩子持續(xù)扇打踢踹穿玩偶的工作人員,既有些侮辱人,又給別人帶來傷害,工作人員的反擊情有可原。
還有不少人認為,父母不教育勸阻孩子的不當行為,自然會有其他人對這些孩子進行“教育”,讓他們知道什么是“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
平心而論,孩子們扇打人偶熊的做法肯定不對,但人偶熊踢倒孩子的行為也有不妥。如果在反擊過程中孩子出現(xiàn)意外,這位工作人員肯定要承擔相應責任。
(來源:星視頻)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樣一個需要雙方警醒的事件,公眾卻選擇一邊倒地支持人偶熊,并將教育“熊孩子”視為理所應當。在這背后,其實有需要深思的地方。
首先,由于遭遇或看過“熊孩子”的不當舉動,不少人已經(jīng)對“熊孩子”存在負面認知。
熊孩子,被網(wǎng)友界定為搞破壞、不守規(guī)矩、惹人討厭的小孩,帶有貶義。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孩子會有意無意做出損害別人利益、威脅他人安全的事情,卻因“歲數(shù)小、不懂事”而被免責,大家將這些孩子稱為“熊孩子”。
“熊孩子”往往精力旺盛,但偏偏沒有形成完整的是非觀,只憑自己的喜好做事,往往會帶來難以想象的破壞與危害——
2017年6月,廣東東莞一名7歲“熊孩子”闖了大禍,在餐廳就餐時玩餐桌上的轉(zhuǎn)盤,導致裝滿開水的水壺傾倒,燙傷了和父母一起吃飯的朋友,并致對方十級傷殘;
2021年8月,江西南昌一名男子在出電梯時,被身邊同乘坐電梯的“熊孩子”故意絆了一腳,險些摔倒在電梯口;
(來源:白鹿視頻)
今年5月,廣東東莞一名6歲女孩在理發(fā)店拿剪刀剪掉顧客大把頭發(fā),顧客當場報警,女孩媽媽賠償了1萬余元的接頭發(fā)費用;
上面的這些真實案例和此次多名孩子扇打人偶熊事件,無不顯示出“熊孩子”的做事風格,即不知輕重、不計后果。而這些事件疊加在一起,又讓公眾對“熊孩子們”產(chǎn)生了一邊倒的反感,覺得應該有人對這些孩子進行教育管理,因此也就對“實施教育”的一方給予了同情與理解。
其次,許多人認為,“熊孩子”出現(xiàn)的根源在于“熊家長”。這些家長在孩子出現(xiàn)不妥當行為時,不僅不進行教育勸阻,還會因過分溺愛、護犢子等,讓孩子有恃無恐,助長了孩子的不良行為。
正因如此,不少網(wǎng)友秉持著“家長不教育熊孩子,自有人教育熊孩子”的想法,支持對“熊孩子”給予反擊的人,如這次踢倒孩子的人偶熊和之前向孩子母親索要接頭發(fā)費用的女顧客。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反擊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與傷害性。
2018年4月,四川遂寧一公交車上,一名7歲“熊孩子”不停用腳踢踹對坐的年輕男子,后該男子抓住小孩猛摔在地,并用腳猛踹小孩頭部,致使小孩受傷。
(來源:封面新聞)
當時,雖有人認為“熊孩子”該教育,但也認為該男子下手過重。
可以說,正是教育“熊孩子”的復雜性,讓這次“人偶被熊孩子扇臉踢踹后生氣反擊”事件又一次登上熱搜。
濼源君認為,作為孩子的家長,有責任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孩子。一句“孩子小、不懂事”,并不代表“熊孩子”犯的錯,就不需要承擔相應責任。雖然“熊孩子”無民事行為能力,但作為監(jiān)護人的家長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同樣要負有相應的民事責任或法律責任。
作為被“熊孩子”有意無意傷害的大人,還是應該保持基本的克制,可以對孩子進行口頭教育訓斥,但不應該大打出手,采取暴力手段。因為一旦發(fā)生其他傷害,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來源:星視頻、央廣網(wǎng)等)
標簽:
相關(guān)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