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O:腫瘤及周邊正常組織的免疫浸潤,共同決定了早期肺癌的預后!
JTO:腫瘤及周邊正常組織的免疫浸潤,共同決定了早期肺癌的預后!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眾所周知,腫瘤中有免疫細胞浸潤,是免疫治療起效的關鍵前提,像免疫治療效果較好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就是免疫浸潤狀態好的“熱腫瘤”;而免疫治療難以攻克的冷腫瘤,往往是缺少免疫細胞浸潤的“免疫沙漠”。
(資料圖片)
不過要想用免疫細胞浸潤狀態,提前預估免疫治療的效果,只盯著腫瘤“一畝三分地”里的情況可能還不夠。近期美國學者發表在知名期刊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上的一項最新研究就顯示:同時分析早期NSCLC患者的腫瘤及臨近正常組織,評估二者間的免疫細胞浸潤狀態差異,可以更好地預測患者預后,還有望在未來指導個體化的精準輔助治療[1]。
論文首頁截圖
既往分析胃癌患者的手術切除標本時,開展本次研究的貝勒大學醫學院團隊就發現,腫瘤及鄰近正常組織間的免疫細胞浸潤差異,對患者預后有提示價值,如果腫瘤內浸潤的免疫細胞還不如鄰近正常組織多,就與不良預后相關[2]。
假如這套結論對NSCLC也適用,那對于指導可手術切除的早期NSCLC術后輔助治療,就有著非常好的實用價值,畢竟NSCLC術后的復發轉移風險很高,制定個體化的輔助治療方案,才能真正把風險打壓下去。
為開展本次研究,研究團隊共分析了52例早期NSCLC患者的原發腫瘤及鄰近正常組織樣本對,基于對RNA測序數據的反卷積計算,評估免疫細胞的浸潤情況,并結合患者病歷資料分析預后相關性。
從免疫細胞計數來看,鄰近正常組織中的免疫細胞浸潤還要比腫瘤中更多一些,且數量優勢主要集中于CD8+T細胞、NK細胞、幼稚B細胞和髓系細胞,但免疫相關基因的表達差異極大,提示著二者大相徑庭的免疫微環境狀態。
免疫浸潤狀態差異圖
不過研究團隊發現,單獨分析腫瘤鄰近正常組織的免疫浸潤狀態,并不與患者總生存期(OS)直接掛鉤,但如果將鄰近正常組織的免疫浸潤狀態視作“標尺”,就有了臨床應用價值:
腫瘤與鄰近正常組織中浸潤的CD8+T細胞、NK細胞、幼稚B細胞和髓系細胞水平差異,均與患者OS顯著相關。以CD8+T細胞為例,腫瘤與鄰近正常組織中浸潤細胞數差距更大(正值),就與患者更好的預后相關,一部分患者可以實現至少7年的長生存,而差值較小的患者中位OS僅為約4年。
相關性圖表
研究者們基于上述數據,構建了三個不同的“免疫細胞浸潤差異評分模型”,發現同時分析腫瘤及鄰近正常組織,對預后的判斷價值也優于單獨分析腫瘤或正常組織,與患者OS的一致性指數(C-Index)可達0.844.
那么,腫瘤及鄰近正常組織的免疫細胞浸潤狀態差異,又受哪些因素影響呢?
首先要從免疫細胞自身找原因,對T細胞/B細胞表面受體豐度(TCR/BCR)進行的分析顯示,二者往往存在共同浸潤的傾向,但B細胞更多在腫瘤鄰近的正常組織中擴增。
其次則是NSCLC的具體組織學分型,特別是肺腺癌的5種不同亞型,也對應各不相同的免疫細胞浸潤狀態,鱗狀(lepidic)、乳頭狀和微乳頭狀癌的免疫細胞浸潤,特別是CD8+T細胞浸潤更多。
不同類型肺腺癌的免疫細胞浸潤狀態差異
總而言之,本次研究為如何利用免疫細胞浸潤狀態分析,預測早期NSCLC患者預后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開端,研究者們在論文中還表示,可以結合近年來研究較多的免疫細胞空間分布狀態,進一步豐富和細化對免疫細胞浸潤狀態的分析,用更全面的信息指導精準治療。
參考文獻:
[1]Cheng C, Nguyen T T, Tang M, et al. Immune infiltration in tumor and adjacent non-neoplastic regions co-determines patient clinical outcomes in early-stage lung cancer[J].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2023.
[2]Zhang B, Yao K, Cheng C. Immune infiltr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tumor and adjacent normal regions is prognostic for gastric cancer patients[J].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Discovery, 2022, 2(1): e8.
本文作者丨譚碩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