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君宏觀:三大視角探索中國出口的長期線索
導讀
出口承壓之下,我們試圖從三大視角,尋找中國出口的長期線索:占全球份額仍將小幅下降,但出口目的地將更加多元化,對發達經濟體依賴度降低,占新興經濟體進口份額在中長期將繼續提升。產業鏈角度下,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將繼續外遷,但“供應鏈密集型”產業難以外遷,電氣機械、化工品、交運設備等將對出口貢獻加大。
摘要
【資料圖】
1、本周聚焦:從三大視角尋找中國出口未來的長期線索
(1)出口目的地:更加多元化,對發達經濟體依賴度降低,新興經濟體占比穩步提升。中國出口目的地正在更加多元化,2000年至2023年,中國對美、歐、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等地區出口占比從81%下降至52%,下降約30個百分點。而對東盟、拉美、中東、中亞、非洲、印度和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出口占比明顯提升,其中東盟提升最明顯,大約上升10個百分點。往后看,伴隨著全球供應鏈重構,預計中國出口目的地將進一步多元化,東盟等新興經濟體仍將是中國未來出口的主要增量方向。
(2)占全球份額:整體仍將回落,占新興市場進口份額更有韌性。伴隨著海外復工復產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再次抬頭,中國占全球進口份額的比重出現回落,截止2023年5月,中國占主要經濟進口份額已經較疫情期間的高點回落約1.3個百分點。內部結構來看,中國占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進口比重下降明顯,但對東盟等新興經濟體下降幅度較小,其中俄羅斯和沙特甚至還在繼續提升。
(3)產業鏈外遷: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外遷趨勢明顯,但“供應鏈密集型”產業難以外遷,甚至還在不斷強化。紡織服裝、鞋帽箱包、電子通信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以原材料、礦物燃料等資源密集型產業,在2014年之后,伴隨著國內比較優勢的轉變,上述產業的外遷趨勢明顯。但電力機械、化工產品、交運設備等“供應鏈密集型”產業具有較強的規模優勢,對上下游產業協同、基礎設施和工人素質等要求都較高,外遷的難度極大,預計將成為未來中國出口的主要貢獻力量。
2、國內經濟:物價抬頭,基建投資升溫
(1)上游: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南華焦煤指數回升;
(2)中游:動力煤期貨價格持平,水泥價格延續下跌,螺紋鋼價格下降;
(3)下游:土地成交面積大幅回升,商品房成交面積下跌,乘用車銷量顯著回落,上海地鐵客運量小幅下降;
(4)通脹和金融:豬肉價格上漲,蔬菜價格大幅回升,南華工業品價格基本不變,短期利率顯著回升,長期利率與前期持平;
(5)三大需求:商品房成交面積下跌,基建投資回溫。
3、下周關注:數據方面,下周中國將公布經濟數據和MLF數據,美國將公布零售數據和工業產出數據。歐元區、英國和日本將公布CPI數據。事件方面,美聯儲將公布貨幣政策會議紀要。
目錄
正文
1. 本周聚焦:從三大視角尋找中國出口未來的長期線索
1.1 出口目的地:更加多元化,對發達經濟體依賴度降低
2000年至2023年7月,中國前五大出口目的地并未出現變動,但排序和各自占比發生巨變。2000年,中國(內地)前五大出口目的地排序分別為美國(21%)、中國香港(19%)、歐盟(含英國)(18%)、日本(16%)和東盟(6%),至2023年7月,中國前五大出口目的地仍是上述五大地區,但排序和占比發生巨變,排序分別是歐盟(含英國)(16%)、東盟(16%)、美國(15%)、中國香港(8%)和日本(5%),其中東盟占比上升最顯著,占比提升約10個百分點,而中國香港和日本占比下降最明顯,分別下降11和12個百分點。
2000年至2023年7月,中國出口目的地更加分散化。同期前五大出口目的地占中國內地出口的比重從2000年的81%降至2023年7月的62%,下降約19個百分點,顯示中國出口目的地更加分散化。
2000年至2023年7月,對發達經濟體依賴度下降,對新興經濟體依賴度上升。2000年發達經濟體(美國、歐盟(含英國)、中國香港、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占中國出口比重的約81%,而2023年7月,這一比例下降至52%,下降29個百分點。其中日本占中國內地出口比重下降約12個百分點,中國香港(對發達國家的轉口貿易)占比下降約11個百分點,美國占比下降6個百分點,歐盟(含英國)小幅下降2個百分點,同期東盟占比上升約10個百分點,中東和中亞地區上升5個百分點,拉美上升4個百分點,非洲和印度上升3個百分點,俄羅斯上升2個百分點,顯示中國出口對發達經濟體的依賴度下降,而對新興經濟體依賴度上升。
分貿易伙伴來看,可以大致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0-2007):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快速打開增量市場,體現為歐盟(含英國)占中國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同時東盟、拉美、中東中亞、非洲、印度等新興市場占中國出口比重也快速上升。上述地區更多地代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增量市場(例如2000年中國占歐盟進口比重僅約3%、占俄羅斯僅約3%,而占日本進口比重的14%),由于增量市場的快速擴張,導致此前存量市場的比重的相對下降,例如日本占中國出口比重快速下降。同時由于WTO的各項優惠措施,中國內地借助中國香港進行的轉口貿易的必要性大幅下降,中國香港占中國內地出口比重也快速下降。該期間中國對美國出口仍然保持較高增速,因此美國占中國出口比重大體保持穩定。
第二階段(2008-2013):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對美歐等發達經濟體沖擊幅度更大,造成中國對美歐出口比重大幅下降,但東盟、中東中亞、拉美、非洲、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占比快速上升。金融危機首先對美國造成嚴重沖擊,經濟增速快速下滑,使得美國占中國出口比重是最先下滑的,同時下滑速度較快。此后由金融危機引發的后續歐債危機,造成歐元區經濟在金融危機后出現二次探底,使得歐盟占中國出口比重在金融危機后緩慢下降后,在歐債危機期間快速下降。由于中國香港是中國內地產品銷往美歐的中轉站,美歐經濟的下滑帶動中國香港占中國內地出口比重的快速下滑。在2008年至2013年的金融危機和歐洲危機期間,美歐受到的沖擊幅度遠大約新興經濟體,因此東盟、中東中亞、拉美、非洲、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占中國出口比重,在該階段也快速上升。
第三階段(2014-2018):兩次危機之后,美歐經濟出現緩慢復蘇,使得美歐占中國出口的比重出現緩慢回升,而同期東盟、拉美、中東中亞、非洲、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占中國出口比重大體保持穩定,部分新興經濟體甚至小幅下降。同期中國香港和日本占中國內地出口比重則繼續下降。
第四階段(2019-2020年3月):中美貿易戰的沖擊,使得美國占中國出口比重出現明顯下降,而東盟、中東中亞、非洲、俄羅斯占比則出現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東盟提升幅度最大。中美貿易戰使得美國占中國出口比重從高峰時的19.3%,跌至16.3%,占比下降3.0個百分點。而同期東盟、中東中亞、非洲、拉美和俄羅斯則分別上升1.9、0.5、0.3、0.1和0.1個百分點,在一定程度上構成對美國的替代。
第五階段(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全球疫情期間,海外主要經濟體停工停產,而中國憑借著國內疫情最先得到控制,同時擁有全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優勢,對其他經濟體形成供給替代,其中對美國替代最明顯。該期間對美國出口占比提升約1.5個百分點,而其他經濟體由于替代程度不及美國,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中東中亞、歐盟、日本、日本和韓國占比分別回落0.7、0.6、0.4、0.4和0.2個百分點。
第六階段(2021年4月至今):出口份額回吐疊加發達經濟體下行周期和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2021年4月,海外主要經濟體疫苗已經開始大規模接種,復工復產快速推進,使得中國出口份額快速回吐,由于美國占中國出口比重提升最明顯,疫后回吐也最明顯。此外,由于發達經濟均先后開啟了貨幣政策緊縮進程,造成發達經濟體經濟動能快速回落,因此美歐等發達經濟體占中國出口比重進一步下降,而東盟、中東中亞、拉美、非洲、印度等新興經濟體韌性相對較強,占中國出口比重出現快速上
1.2.份額:整體仍將回落,占新興市場進口份額更有韌性
2000年以來中國出口占全球份額總體呈快速上升的趨勢,但疫后對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走勢分化明顯。中國占全球出口份額在2001年入世之后快速上升,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雖然有所波動,但整體仍然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但2016年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再次下探,由于中國對發達經濟體的出口依賴度較高,使得出口份額出現小幅回落,此后又由于中美貿易摩擦等因素,份額進一步下探。但到2020年上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由于海外受疫情沖擊嚴重,停工停產,而國內得益于優先控制住疫情,同時又具備較為齊全的產業鏈,形成對其他經濟體的出口替代效應,份額再次出現快速上升。但到2021年中,由于海外疫苗的大規模接種和復工復產的持續推進,疊加貿易保護主義的再次抬頭,中國份額再次出現回落。
分經濟體而言:
(1)美國:2000年中國加入WTO之后,憑借著物美價廉的優勢,迅速打開美國市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占其總進口比重快速上升,這一趨勢持續至2018年初。但隨后的中美貿易沖突,以及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使得中國產品占美國進口比重快速下降。但隨后2020年疫情爆發,中國憑借著全產業鏈優勢再次搶占市場份額,占美國進口比重出現快速回升。但隨著海外疫情緩解和復工復產的快速推進,以及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的再次抬頭,中國美國進口比重又開始快速下降,截止2023年6月,已經較2018年初的高點下降了6.9個百分點至14.9%。
(2)歐盟(含英國):2000年后,中國產品占歐盟進口比重也出現快速上升,但在2012、2013年附近由于歐盟內部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占歐盟進口的比重小幅下降,后續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退潮,中國占歐盟進口比重又出現小幅回升。2020年疫情爆發后,中國產品形成對其他經濟體的供給替代,占歐盟進口比重快速飆升,后續隨著海外疫情緩解和復工復產的推進,中國占歐盟進口比重又開始緩慢下降。截止2023年5月,中國占歐盟(含英國)進口從疫情期間的高點回落了約2.8個百分點,至17.1%。
(3)日韓:中國占日韓進口比重走勢大體一致,在2000年至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占比快速上升,在2008年至2015年占比大體保持穩定,而在2015年至2016年,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呈下跌趨勢,因此大宗商品國家占日韓進口比重下降,因此中國占比有所上升。2017年之后,受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影響,中國占比再次下降。但在疫情期間出現快速回升,但疫后又再次出現回落,其中日本回落最明顯,截止2022年6月,中國占日本進口比重從前期疫情期間的高點已經回落了5.6個百分點至21.3%。相比之下,占韓國進口比重僅回落2.4個百分點至21.5%。
(4)新興經濟體:中國占東盟進口比重整體上呈現上升趨勢,即便在疫后受海外復工復產影響,中國占東盟進口比重也只是下幅下降了1.5個百分點,整體上仍維持高位。而中國占俄羅斯和沙特的進口比重,則呈現線性上升趨勢,甚至幾乎不受疫后海外復工復產的影響。
1.3.產業鏈外遷:哪些要“走”,哪些要“留”
有三個視角能夠觀察產業鏈外遷,哪些產業要“走”,哪些產業要“留”。
中國產業鏈轉移視角一:各出口產品的全球份額。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按SITC分類標準,中國各主要出口產品占全球份額均出現明顯上升,其中化工產品、制成品、機械設備、運輸設備、紡織品等均保持上升趨勢,出口占全球份額在2021年再創新高。但服裝衣著、鞋靴、旅行箱包、家具、電子通信設備(其中的裝配產業鏈)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占全球出口份額在2014年或2015年前后觸頂,此后出現緩慢回落,反映出中國上述產業的外遷趨勢。
中國產業鏈轉移視角二:中國出口結構的內部調整優化。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中國出口結構內部也在不斷調整優化,其中電力機械、機械設備、化工品、運輸設備等產品占中國出口比重不斷提升,而食品飲料、原材料、礦物燃料等初級產品,紡織品,服裝衣著、鞋靴、旅行箱包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比總體下降,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相對于電力機械、機械設備等其他產業,勞動密集型、初級產品生產等產業發展速度相對較為緩慢,在中國的比較優勢在逐步下降,全球產業分工的動力也將促使上述產業從中國向外遷移。
中國產業鏈轉移視角三: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從外商對中國直接投資的行業分布變化來看,2010年至2021年,外商明顯增加了在商業服務、科技研發、信息產業等服務業的投資,但在制造業上的投資占比明顯減少,下降幅度超過25個百分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隨著中國國內經濟要素成本的變化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外商更愿意投資商業服務、科技研發、通信計算機等更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而逐漸降低對低端制造業的投資比重。從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占比來看,2010年至2021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在制造業、通信計算機組裝等方面的占比明顯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部分制造業產業外遷的趨勢,將部分低端制造業轉移至生產成本更低的東南亞等國家。
2. 國內經濟:物價小幅升溫,基建投資回升
從上中下游角度來看,上游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南華焦煤指數、陰極銅期貨收盤價格回升,Mylpic綜合礦價指數和國內鐵礦石港口庫存量下跌。中游動力煤期貨價格持平,水泥價格延續下跌,螺紋鋼價格繼續下降。下游土地成交面積大幅回升,商品房成交面積下跌,乘用車銷量顯著回落,上海地鐵客運量下降。通脹方面,豬肉平均價、批發價上漲,蔬菜價格大幅回升,南華工業品價格基本不變。金融市場方面,短期利率顯著回升,長期利率與前期持平,人民幣對美元持續貶值,美元指數延續上漲。
上游: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南華焦煤指數、陰極銅期貨收盤價格回升,Mylpic綜合礦價指數和國內鐵礦石港口庫存量下跌。8月11日當周,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同比跌幅擴大,南華焦煤指數回升,煉焦煤總庫存基本持平前期,Mylpic綜合礦價指數下跌,國內鐵礦石港口庫存量持續下跌,陰極銅期貨收盤價格在連續兩周上漲后回落。
中游:動力煤期貨價格持平,水泥價格延續下跌,螺紋鋼價格繼續下降。8月11日當周,動力煤期貨價格連續四周持平,全國水泥價格指數持續下跌,螺紋鋼價格繼續下降,唐山鋼廠產能利用率、高爐開工率、焦化企業開工率上升。
下游:土地成交面積大幅回升,商品房成交面積下跌,乘用車銷量顯著回落,上海地鐵客運量下降。8月11日當周,100大中城市成交土地占地面積大幅回升,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下跌,廠家零售乘用車當周日均銷量顯著回落,上海地鐵客運量有所下降。
通脹:豬肉平均價、批發價上漲,蔬菜價格大幅回升,南華工業品價格基本不變。8月11日當周,豬肉平均價、豬糧比價延續上漲,豬肉批發價小幅上升,蔬菜批發價大幅回升,南華工業品價格基本持平前期。
金融:短期利率顯著回升,長期利率與前期持平,人民幣對美元持續貶值,美元指數延續上漲。8月11日當周,短期利率顯著回升,10年國債利率基本持平前期,中債企業債到期收益率大幅回落,國債期限利差大幅下跌。匯率方面,人民幣對美元近兩周持續貶值,美元指數延續上漲。
從需求端角度來看,消費端,商品房成交面積下跌,二手房掛牌價格下跌,出售數量回升,其中一線城市回升幅度最為顯著。投資端,基建投資回暖。出口端,運價指數變化不一,外需修復仍有一定壓力。
消費:商品房成交面積下跌,二手房掛牌價格下跌,出售數量回升,其中一線城市回升幅度最為顯著。8月11日當周,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下跌,其中一線、二線、三線城市成交面積均在下跌,義務小商品價格指數持平前期。二手房市場上,全國二手房掛牌出售價格延續下跌,出售數量大幅回升,其中一線城市回升幅度最為顯著。
投資:基建投資回暖,石油瀝青開工率、玻璃期貨結算價上漲。8月11日當周,建材綜合指數下行,石油瀝青開工率持續提升,玻璃期貨結算價格略微提高,浮法平板玻璃市場價持平。
出口:運價指數變化不一,外需修復仍有一定壓力。8月11日當周,CBCFI、BDTI略微上行,CCBFI、BDI、BCTI小幅走弱,CCFI大幅提升,CICFI顯著走弱。
從產業鏈角度來看,農產品價格幾乎全部上漲。石油化工價格總體上升,黑色產品、有色產品價格總體走跌。汽車產業鏈景氣度回暖,電子機械有所下跌,動力煤價格持平。
農產品價格幾乎全部上漲。8月11日當周,從期貨收盤價來看,除棉花、油菜籽價格持平,棕櫚油、CBOT大豆價格下跌外,其余農產品價格均呈上漲態勢;從CBR現貨價格來看,家畜和食品價格大幅上漲,油脂價格小幅提升。
石油化工價格總體上升,黑色產品、有色產品價格總體走跌。8月11日當周,大多數石油化工產品期貨收盤價上升,除甲醇價格小幅下降外,其余產品價格均在上升,中國盛澤化纖價格指數小幅上漲,OPEC原油價格延續上行。黑色產品方面,基本所有產品的MySpic指數均呈下降態勢,但下降程度不一;庫存方面,黑色產品庫存量均有所上漲。有色產品方面,金、銀價格持續下跌,鋁、鉛、鋅、鎳、銅、錫的LME期貨價格全部下跌,LME鋁總庫存持平前期,LME銅總庫存持續下跌。
汽車產業鏈景氣度回暖,電子機械有所下跌,動力煤價格持平。8月11日當周,汽車方面,鋼胎開工率、半鋼胎開工率上漲。電子機械方面,費城半導體指數顯著下降,DXI指數小幅下跌。能源方面,動力煤期貨價持平,歐盟排放配額價格小幅回升。
3. 下周關注
數據方面,下周中國將公布經濟數據和MLF數據,美國將公布零售數據和工業產出數據。歐元區、英國和日本將公布CPI數據。事件方面,美聯儲將公布貨幣政策會議紀要。
4. 風險提示
美國經濟韌性超預期,美聯儲加息超預期。
本文源自:券商研報精選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