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首次在軌換氣,神十七應急待命中!外媒傳3航天員配置
中國空間站又迎來了新消息——“天宮”空間站電推進發動機首次實現在軌“換氣”,看到沒?又是中國首次進行這樣的任務。
這也再次證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在每一次空間站任務執行的時候,都是在進行技術的突破,希望在空間站上創造新成就。
(相關資料圖)
這不,神舟十六號之后,神舟十七號航天員的事情也來了,外媒曝光中國神舟十七號“配置”,這又是什么情況呢?下面我們一不一樣地來看看,先來看這一次新消息。
首次!中國空間站在軌換氣
的確,這一次相對于我國傳統任務執行來說,有一個重大的突破,是我國首次采用“換氣”而不是“補氣”的方式完成電推進系統推進劑——氙氣的補充。
而這次的電推進系統也算是我國技術性的替身,工作原理是:
先將氙氣等惰性氣體轉化為帶電離子,然后把這些離子加速、噴出以產生推進力,進而完成航天器的姿態控制、軌道修正和軌道維持等任務。
通過這項技術,能夠用比較少的推進劑產生比較高的速度增量,實現了“以小變大”的工作效率。這樣做不僅可以大大延長空間站電推進系統的壽命、保障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也為后續大氣瓶的拆卸安裝以及霍爾推力器的在軌更換提供了寶貴經驗。
所以,這也是中國新一輪技術的驗證,新一輪技術的提升,這是相當不錯的。
很多人可能看不出這一項技術有什么大用處,其實,簡單的來說,那就是為航天員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能夠在不同的工作上實現“智能化,優化”的處理,那么也騰出了更多的時間,進行其他的項目執行,那未來也必然可以實現更多項目,實驗的布局,這就是好處。
說白了,走向就是“越智能化越好,提升整體的太空效率”,畢竟航天員在太空的時間不多,能在短時間產出更大效應才是關鍵,這就是我國新一輪技術的驗證。
外媒傳神舟十七號“配置”,可能嗎?
沒錯,在神舟十六號任務之后,神舟十七號任務的執行,大家也是比較關注的。而這個時候,我國神舟十七號是保持“待命”狀態。
為什么“待命”?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國采取的“打一備一”的模式,在我國執行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時候,我國就已經采取了這個措施。
一旦神舟十六號航天員遇到了什么問題,那么這艘神舟十七號飛船就要進行任務執行,所以,是為了我國新一輪任務做好安全保障。
我國航天中心也公開說明了,神舟十六號發射時,長二F遙十七運載火箭便接班“站崗”,如接到應急救援命令,可以隨時實施應急救援發射,實現太空救援。
如果任務順利,備份船、箭在完成“站崗”后,會自動轉入下一次任務的正常發射流程,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沒錯,在神舟十七號任務執行前,一切的變化問題都是受到外界的關注。而通過神舟十六號的配置來看,我國中國空間站已完成建造,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首次采用了“1老帶2新”的模式——由1名首批航天員和2名第三批航天員組成。
同時,首次包含了“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3個航天員類型。而這3個航天員類型,就是我們說的航天員“配置”,是各一個。
對于神舟十七號來說,外媒傳出來的“配置”也是這樣的,真的嗎?
雖然從這個傳播的配置來看,我們還無法給出肯定性的說明,但是大概率也是這樣的。我國也公布了第三批的航天員數據,那就是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飛行工程師、4名載荷專家,這意味著都還有這樣的配置存在。
所以,有可能是存在的。但是,具體是不是這樣,我們的繼續等待詳細公布,大家也就參考下就行。
但是,“1老帶2新”的模式可能變化也不大,因為在神舟十六號任務之后,我國還有三位航天員沒有去過中國空間站,分別為楊利偉、劉旺、張曉光。
我們不說楊利偉了,至少劉旺、張曉光參與中國空間站的任務還可能,這兩位都是具有載人飛船任務執行的經驗,是符合當指令長的,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總結
整體上來說,中國空間站的發展是越來越強,各種技術突破,技術創新都在執行之中,未來中國航天員還會給我們創造更多具有價值性的東西。
例如:空間站夢天實驗艙首個出艙載荷——空間輻射生物學暴露實驗裝置(以下簡稱空間輻射生物學裝置)出艙成功,已經開展實驗。
在該實驗進行之后,對輻射生物學和空間科學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因為可以通過它的布局,來研究宇宙輻射和微重力等脅迫環境對模式生物的影響,研究空間輻射損傷與防護、生命起源與進化及空間輻射誘變資源開發等。
這些成果都可以用在我們地球各個科學項目之中,這是值得肯定的,中國空間站必然會推動人類科學的進程,這可能也是為什么,世界不少國家“爭先恐后”想加入中國空間站的原因,都想利用中國空間站創造奇跡。
當然,我們也更加希望自己創造出來,掌握各種核心技術,才是最為關鍵的。后續等待有更多的成就公布之后,我們也再來看看。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