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資訊!6月IPO申報潮爽約 把關從嚴投行擁抱新生態
證券時報記者 譚楚丹
6月往往是IPO市場申報高峰期,但今年情況有所不同,IPO申報數量明顯下降。根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今年滬深北三地交易所受理的IPO數量相比往年同期明顯減少,單月共有246家IPO企業獲受理,較去年同期下滑24%。
(資料圖片)
對此,多名投行人士分析,擬上市企業業績下滑、監管對各上市板塊定位及上市標準的嚴把關,以及中介機構被壓實責任后審慎申報材料等,是今年申報熱度下降的主要因素。
IPO申報熱潮降溫
一年一度的IPO申報潮一般在6月末出現,今年卻未如期而至。據悉,由于IPO財務數據有效期為6個月,若擬上市企業以上一年度12月31日為基準日申報材料,需在這一年度6月30日前申報,否則要補充最新一期數據。這是每年逢6月就出現IPO申報高峰的主要原因。
然而,今年IPO申報熱度偏冷。根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今年6月滬深北三地交易所受理IPO的數量出現明顯下滑。具體而言,深市單月受理IPO數量共有114家,在2021年、2022年該數據分別為135家、144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全面注冊制正式落地,主板IPO企業已交由交易所審核,上述114家數據實則包括深市主板IPO受理情況。這意味著,剔除新受理的31家主板企業后,創業板6月僅受理83家,相比去年同期銳減42%。
滬市也有類似情況。今年6月單月上交所受理72家,其中滬市主板29家、科創板43家。相較來看,2020年~2022年同期上交所受理IPO家數依次有93家、75家、88家。可以看到,今年6月申報潮中,科創板受理家數減半。
北交所市場亦非例外,今年6月單月新受理IPO企業60家,較去年同期的92家減少35%。
三大因素導致申報降溫
今年IPO申報緣何降溫?多名券商投行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分析了三大原因。
最受熱議的是擬上市企業業績下滑問題。華東一家大型券商保代表示,受國內外宏觀經濟影響,有IPO企業2022年業績下滑,預計2023年可能會進一步下滑,在此背景下,企業選擇延緩上市計劃,繼續觀望。
近期,記者從券商人士處獲悉,上交所內部下發最新一期《上交所發行上市審核動態》。關于首發企業在報告期內出現營業收入、凈利潤等經營業績指標下滑的情況,上交所向中介機構詳細提醒,應重點關注下滑的程度、下滑的性質及未來的持續性,審慎發表明確核查意見,并督促發行人充分披露可能存在的風險。
“審核尺度從嚴把關”是投行人士表達的另一深刻感受。華北一家中型券商一名從業逾二十年的保代告訴記者,各上市板的定位及其標準已成為交易所重要的審核因素。
據悉,去年滬深交易所分別對科創板、創業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進行修訂,對科創屬性或研發方面提出細化要求。主板步入注冊制時代后,更突出大盤藍籌特色,并在上市條件等方面與其他板塊拉開距離。
深圳一家大型券商保代談道,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隨著各上市板塊定位標準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公司儲備的IPO項目中確有一部分已不符合監管新要求,因此暫緩遞交申報材料。
中介機構審慎報材料也是重要因素。近年來,為約束中介機構“帶病闖關”的沖動,監管層持續壓實中介機構責任。滬深交易所對保薦機構“一督即撤”行為從嚴監管。其中,深交所今年將對券商不同程度的執業情況采取差異化監管措施,比如保薦機構保代人均保薦項目數排前二十且項目撤否率超過60%,深交所將對其保薦的IPO項目按50%以上的比例抽取實施現場督導。
“上半年個別券商‘撤單’現象嚴重,引起監管的關注和督導,對行業是警醒。現在很多券商投行已經十分小心申報IPO。”上海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向記者稱。
展望今年全年IPO申報熱度,業內人士普遍表示,預計申報數量將不及去年。
京滬券商掌握先發優勢
對投行而言,能快速適應新的IPO生態,就有希望擁有先發優勢。
根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今年6月單月IPO申報的保薦情況中,中信證券有22家IPO獲得交易所受理,數量穩居第一。
中金公司有18家IPO項目,中信建投、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均有17家。國金證券以15家緊隨其后。華泰聯合證券和民生證券分別有12家。此外,申萬宏源承銷保薦、安信證券、浙商證券、東方承銷保薦、長江承銷、開源證券均有5家以上的IPO獲得受理。
中信建投證券相關人士此前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全面注冊制對投行的行業研究、價值發現、質量控制、客戶服務、直接投資等綜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推動投行由單純依賴牌照的通道業務轉向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服務。隨著全面注冊制的實施,投資銀行要與時俱進,持續保持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不斷提高專業本領。
中金公司管理委員會成員、投資銀行部負責人、董事總經理王曙光曾表示,證券公司應持續完善內控和風險管理體系,不斷優化保薦業務管理、質控、內核等制度規則,加大一線團隊培訓和指導力度,細化執業標準,通過政策法規講解、案例分析及培訓等形式及時傳達最新監管要求,在項目篩選、盡職調查、信息披露、持續督導等環節嚴把質量關,提升合規風控意識。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