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區團結街道因地制宜 創新民族聚居多元矛盾糾紛化解機制
掌上春城訊開啟“互聯網+人民調解”、創建“雙語”調解、探索“民生訴求服務中心”……西山區團結街道結合團結街道是多民族世居涉農典型山區的特點,積極探索適合農村矛盾糾紛的多元協調處理方式,創新多民族聚居涉農街道多元矛盾糾紛化解機制,通過實踐探索檢驗,于近期總結出“2+2”一站式(兩模式、兩機制)社會工作多元化解經驗,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助力鄉村振興和諧穩定發展。
突出黨建引領,規范開展社會治理
【資料圖】
結合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著力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平臺實體化運行要求以及民族聚居涉農街道的特點,團結街道因地制宜建成了街道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平臺。團結街道按照“有工作人員、有辦公場所、有辦公設備、有上墻制度、有工作職責、有工作經費”的“六有”標準,推進實體化運行,解決基層“統不了、統不好”難題,實現了“一中心集中管治理”。
針對矛盾糾紛調處工作,團結街道成立了矛盾糾紛多元調解工作領導小組,由街道責任人任組長,派出所、司法所、街道各個科室為成員單位,切實保障人員到位、定崗定責。領導小組利用自下而上的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每半月進行一次小入戶、每月進行一次大排查”,全面排查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再對排查出的矛盾糾紛采取“采集→上報→研判→分流→處置→反饋→核查→回訪”的閉環運行模式進行處理。
團結街道通過規范化管理治理,2021年以來妥善處理了經濟糾紛、鄰里矛盾以及權屬遺留問題11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突出地域特色,創新“雙語”調解新模式 結合團結少數民族聚居的情況,團結街道選用群眾基礎好的少數民族調解員,以身邊人、講民族話、調煩心事,貼近百姓開展“雙語”調解。聚焦家庭融合度、婚姻穩固度、社會和諧度,團結街道建立婚姻家庭糾紛動態回訪機制,按照高、中、低3個級別開展婚姻家庭糾紛風險評估,實行領導“包化解、包走訪、包穩控”,近兩年來共回訪260余次,有效的做好矛盾化解“后半篇文章”。
為強化綜合治理基層制度建設,探索推行“多員合一,一員多能”新機制,調動“鄉賢”積極參與村組重大活動,團結街道將老黨員、老醫生、老教師、老干部、老退伍軍人等“鄉賢”納入基層矛盾協調化解隊伍,豐富“一站式”平臺多元化矛盾糾紛化解機制。
2021年以來,團結街道通過“雙語”調解方式共排查、受理各類矛盾糾紛42件,調解成功42件,涉案總金額達486.1萬元,調解成功率為100%,經驗做法被云南法制報等媒體刊發。
開啟“互聯網”+“一站式”工作新模式
在西山區委、區政府的指導下,團結街道迅速建成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以“互聯網+糾紛化解”形式,實現了矛盾糾紛網上流轉、網上立案、在線調解、司法確認等功能,打造“線上+線下”“現場+遠程”“分、調、裁”有機對接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新模式。依托網格化治理工作平臺,通過綜治App、“西山平安”公眾號,團結街道積極探索多平臺線上聯動,融合矛盾糾紛排查、分流、案件督辦、數據分析等多項業務,實現在線閉環流轉,調解業務辦理“一站式”服務。
堅持問題導向,建立三級矛盾糾紛調處機制
團結街道堅持問題導向,從破解調解方式單一、調解力量不足、化解復雜矛盾能力不強等制約基層矛盾糾紛調解處理工作的“瓶頸”入手,建立健全了“街道—社區—小組”三級矛盾糾紛協作聯調機制。在“街道—社區—小組”的基礎上,形成人民調解員、法律援助員、警調協作員“三員協作聯調制”,使人民調解工作“脫虛向實”,真正做到“層層有人抓、跨域有人干、難題有人管、責任有人擔”,實現了矛盾糾紛協作聯調的“層級化、網格化、精細化和實戰化”。
該機制施行兩年來,“民轉訴”、“民轉刑”、“民轉訪”案件數量均呈下降趨勢。 借助“多條聯動”,構建矛盾糾紛化解長效機制 為提高基層矛盾糾紛化解成功率,團結街道建立“公調對接”、“訴調對接”工作模式,推動形成以德向善、循法而為的良好社會氛圍。團結街道在轄區三個派出所設立“公調對接”調解室,從司法所選配群眾基礎好、職業素養強的優秀調解員6名作為三個轄區派出所“公調對接”專職調解員。
與此同時,團結街道在具備條件的村依托村級警務室設立警司聯調工作站,并配備調解員,努力做到有組織、有場地、有人員、有設施。目前已建成2個警司聯調工作站,配備了3名調解員。為進一步增強了調解員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團結街道加強對調解員的業務培訓。團結街道以西山區人民法院遠程調解平臺進鄉村、進社區、進網格為抓手,主動邀請街道黨政領導、派出所、公證處等單位人員、人民調解員、網格員、村(社區)法律顧問、一村一法律明白人等入駐人民調解平臺,對適宜在基層處理的矛盾糾紛,通過平臺逐級分流進行化解、調解。 通過調解員現場調解、警司聯調、調解室專調、遠程訴調等方式的多元調解,近兩年來共組織多元調解28件次,進一步保障了轄區內的和諧安定。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馬丹 通訊員:周威責編:李曉梅編審:符亞麗終審:周健軍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