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田園成樂園 白鷺結伴覓食嬉戲-天天觀察
(資料圖片)
“雪衣雪發青玉嘴,群捕魚兒溪影中。”杜牧《鷺鷥》一詩生動地描寫了白鷺覓食的景象。連日來,這樣的詩意畫面,在武漢市新洲區舊街街徐家畈村的稻田里得到了重現。
6月26日,記者來到徐家畈村稻田邊,旋耕機正進行著翻地作業,放眼望去上百只白鷺在田間悠閑踱步,翩翩飛舞的白鷺與農機、稻田構成了一幅美麗和諧的生態畫卷,當地村民們稱以前很少看到這種鳥,沒想到“稻蝦共作”種植水稻,不僅能增加收入還意外收獲到了美景。
白鷺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對棲息環境大氣和水質要求高,因而被稱為大氣和水質狀況的監測鳥,享有“環保鳥”美譽。記者了解到,白鷺嬉戲的這片稻田面積共有500余畝,是舊街街稻田記憶園區以“稻田+”立體循環種養,農文旅融合發展為發展思路,通過土地流轉,整合當地土地進行連片種植的。今年稻田剛翻地不久,就迎來了這群尊貴的“客人”。
稻田記憶園區營銷部經理徐萍介紹:“我們從去年開始嘗試在徐家畈村將分散的土地規模經營,推行無公害綠色種植水稻,采取稻蝦混養的方式,周圍開挖環形渠,在種植有機稻米的同時,養殖小龍蝦,實行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播種。”
據了解,稻田記憶園區通過土地流轉,每年可直接為徐家畈村帶來20萬元的村集體收入,結合園區建設,間接帶動當地20多位村民通過田間耕種、園區務工、農產品銷售等,實現了“勞動得薪金、經營得酬金”,帶動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
今年51歲的徐家畈村村民岳鮮桂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往年剛過完年岳鮮桂便要琢磨著去哪里賺錢,今年她不再為外出忙活發愁,在家就能實現務農、顧家、掙錢三不誤。岳鮮桂告訴記者:“我現在在這邊拔草,灌水,工錢是100元一天,一個月工作25天,能收入2500元左右。如今家鄉生態環境也變好了,自己還能在家門口賺錢,真好。”
近年來,舊街街道加強耕地保護,守牢糧食安全底線,強化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和耕地流出整治,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綠色生態農業模式,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吸引了大批白鷺在此棲息。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劉勝 通訊員葉東輝 楊一鳴)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