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之余更應捧起書來_天天微資訊
(相關資料圖)
哪一刻讓你覺得讀書特別有用?這里有一個目前飛行高度約為400公里的答案,名叫桂海潮。(6月5日 廣西日報微信公眾號)
提及讀書的重要性,我們能夠在瞬間聯想起數為勝數的名言警句以及相應的典故與傳說。然而,社會的發展,也使得我們常常聽到“讀書無用”這類論調泛起。幾個月之前,網絡中流傳一段“女大學生畢業找工作面試30多次崩潰哭訴,上大學到底有什么意義”的視頻,這使得“讀書無用”的論調,更是找到了得力的論據。而在這種論調之下,我們也看到了另一則特別耐人尋味的跟評:上大學的意義就是讓你能夠求職30多次,否則,這樣的求職機會,你一次也沒有。
雖然上大學與讀書不能完全畫等號,但是如果我們不讀書,不學習,這樣的求職機會只能是想想而已。這種現象,“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張桂梅更是用其付出之后的收獲,讓我們看得清清楚楚。她為許多偏僻鄉村的女子提供了讀書的機會,而那些女子改變的不僅是自己的命運,更是家庭,及至整個地區的命運。
而“讀書無用”這一論調的存在,其實只是狹隘地將讀書與求職,甚至就是賺錢視為一體。即便如此,如果我們在已經賺錢的基礎上,再讀一點書,或許,我們所賺的錢也能更多一些。從宏觀角度思考,今天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都源自眾多有識之士、有才之士的努力,而他們的識與才,顯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只能通過讀書學習。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不能否認讀書沒有改變命運的現象,但是幸存者偏差”效應更是值得我們關注。當讀書改變命運成為常態時,讀書沒有改變命運的現象總是格外引人注目。因此,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予以理性的分析,我們每個人都應“確定”,讀書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確定”之余,我們更應開始捧起書來,并且持之以恒地讀下去。不要拿時間、環境等為自己不讀書而背鍋,只要我們真正想讀書,時間、環境等,都不是事兒。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無論是讀書,還是求知,平臺都是日益豐富,想讀之書,更是應有盡有。因為讀書而改變命運的“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曾感嘆當時的“太學生”讀書條件之優裕,而與彼時的“太學生”相比,我們的讀書條件、學習條件,已經無法用文字描述。
當然,我們也不能急功近利,命運本身就不是一朝一夕。所以,持之以恒地讀下去,并將這種優良的習慣代代傳承,命運的改變自然是水到渠成。(范德洲)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