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動態:鼓起槳落!中國龍舟“出海”競游熱卷全球
龍舟渡,疊鼓鬧中流。
6月17日,在振奮人心的鼓點聲和淅淅瀝瀝的雨點中,2023年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拉開帷幕,125支龍舟里有近5000名運動員手握雙槳、競渡珠江。
【資料圖】
其中,由不同膚色隊員組成的廣州國際龍舟隊(以下簡稱“廣龍”)在比賽當天吸引了不少關注。
廣龍男子組在2023年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
廣龍女子組在2023年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
據了解,廣龍隊員們年齡最小只有25歲,最大的已是“60后”,地域分布涵蓋中國、約旦、新西蘭、波蘭、法國、匈牙利、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等國家。
此次比賽,廣龍男子組取得了男子公開組第七名的成績。雖然沒有發揮出最理想的水平,隊員們仍不氣餒。來自香港的隊員Jennie在朋友圈分享道:“一起就是贏了!”
受訪者供圖
廣龍成立于1998年,作為隊齡最長的隊員,何宏在廣龍這支隊伍里已有十九年的扒龍舟經驗。他認為,龍舟作為一項傳統的文化活動,是流淌在中國人血液里的基因。“這項傳統在香港、澳門在甚至海外有華人的地方都保存得非常好。今年廣龍參加的第一場比賽就是在香港南丫島。6月24日,廣龍還會再次入港參加2023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
身經百戰的何宏表示,每次他去到香港、澳門和全球其他地方參加龍舟比賽,都感覺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各地都能夠找到共鳴。
來自英國的DavidButler參與龍舟這項運動已有13年之久。“我剛來廣州時,出于好奇,參加了扒龍舟這項運動。”沒想到,這一學就停不下來了。“如今,扒龍舟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龍舟這項運動加強了我和廣州這座城市的聯系。”
13年來,本職為培訓師的David已經利用業余時間在龍舟上揮灑了無數汗水,積極到倫敦、迪拜、和美國、加拿大、乃至歐洲的許多城市參加龍舟比賽。
據David介紹,在海外,龍舟隊的年齡跨度非常大,下至16歲,上至60歲甚至以上,很多外國人都積極參與扒龍舟這項運動。“扒龍舟在英國發展得非常迅猛,長者組也很常見。英國甚至有50-60歲組別和60-70歲組別。全世界很多人都對中國很感興趣,他們想了解更多中國文化。世界各地都有龍舟,扒龍舟能很好地促進文化和民間交流。”
扒龍舟已有8年之久的隊員ChristinaCHUAH告訴記者,她的祖輩下南洋的時候從廣東潮汕地區遷到馬來西亞檳城。在檳城,每到龍舟比賽,街邊都洋溢著濃厚的龍舟氛圍,也在她的心里暗暗種下了扒龍舟的萌芽。“但是我第一次接觸龍舟還是在中國。”
2015年和2016年,Christina以廣龍隊員的身份分別回到馬來西亞檳城(Penang)和古晉(Kuching)參加國際龍舟賽,與當地龍舟隊一決高下。“在中國學習了扒龍舟,再回到馬來西亞的家鄉參加比賽,是種很特別的體驗。”
在Christina看來,賽龍舟作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可以深入體驗和參與的活動,讓她能夠更容易貼近中國傳統文化,找到自己的根。
談到為什么龍舟能一直吸引著Christina,她表示,龍舟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它能把一個村、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融合在一起。
“每周日是廣龍的開放日,經常有新人加入廣龍來學習和體驗扒龍舟。今年參加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的80%都是新鮮血液。”廣龍隊長“石頭”說。
幾乎每個周末早上,在海珠湖上總能看到兩支廣龍的龍舟。停船休息期間,教練會在船上教新人行船要領。新人多的時候,一教就是二三十分鐘,隊員們也沒有怨言。廣龍的開放包容精神大抵可從此窺見一斑。
何宏介紹,廣龍除了積極參加世界各地的比賽,還經常舉辦傳播龍舟文化的活動。比如,今年端午節期間,廣龍會在海珠濕地公園協辦“2023年第五屆海珠濕地龍船景”活動,各界人士和市民們、小朋友們將有機會來親自體驗龍舟文化。
攝像:關杰明、張天雄、秦少龍
剪輯:曾湘星、關杰明、許曉鑫
編導:丁荷菲
腳本:丁荷菲、馮慧婷
出鏡:馮慧婷
海報:馮慧婷
攝影:丁荷菲、關杰明
文字:丁荷菲
審核:歐陽妍、劉靈芝、胡南、魏申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