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2小時賣了85碗面。舟山東路這家小面店,生腌熟醉糟外賣都賣到海南島了
今天中午2小時賣了85碗面。舟山東路這家小面店,生腌熟醉糟外賣都賣到海南島了
六一兒童節這天中午一點,陸敏發了條朋友圈:“大家都是來過節的么?2小時85碗面,不帶休息的?!?/p>
(相關資料圖)
陸敏是杭州舟山東路新開一家面店的老板娘。
40方的小店,七八張桌臺,開了仨月,沒做任何推廣,靠自來水們一碗面一碗面地吃,一張嘴一張嘴地傳,口碑、生意,好得不得了。
超旺的人氣把沉寂已久的舟山東路又拉回到了大眾的視線。
食客們突然意識到,那條好吃熱鬧的舟山東路,已經淡出美食江湖好些年。
她家的面,市中心老上城區的口感
一位錢包和胃口都不慫的客人,回回來都要吃個三澆,點份蝦爆鱔,加腰花,加小排,吃得雍容。
喜提三澆頭貴賓一位,端給客人前,陸敏先給我們看了一眼
杭州人吃面,或者說蘇杭一帶人吃面,講的是一個澆頭。
舍得花錢的,吃個雙澆三澆,直接和面一起炒也行。單獨炒,再倒面上也行,叫過橋。
她家的面,是市中心老上城區老底子的味道,用的細面,面稍稍偏“生long”,有些外地人吃不慣,會說是不是沒燒熟,但杭州人吃面就是這個口味。
城北多用圓面。
“一天50斤面,150碗,忙起來外賣得停掉?!标懨粽f。
油渣自己加
油渣每天現炸,從不過夜,也不要錢,有些面店還要收個一兩塊錢。
蝦爆鱔和腰花無疑是杭州面永遠的C位。
蝦爆鱔 鱔片爆得很透
她家用的是這種細面,炒到微生
陸敏的婆家是塘棲人,所以店里很多食材都從塘棲來,黃鱔是,河蝦、鹵鴨、河蚌也是。
中午一位來得早的客人叉著腰在選澆頭
拌川、湯面各自獨立分類在小黑板上。
可以說,杭州面,拌川才是最好的打開方式。蝦爆鱔、腰花這些大火迅速爆炒出來的澆頭,一旦泡到湯面里,總歸是要喪失一部分主權。
拌川才是堅守祖宗家法。
生腌熟醉糟,外賣都賣到海南島了
老板娘陸敏嘴上不說,客人們都知道,她家的熟醉生腌,好過面。
沼蝦生醉熟醉都有,都醉得到位。
生腌熟醉沼蝦
生醉小青龍,對半破開,蝦肉剔透,龍頭黃滿,擺上桌看著就勾人。
我是一條小青龍,小青龍,生腌小青龍
這個季節小龍蝦席卷全國,她家的處理手法是熟醉,用會稽山五年陳紹興酒熟醉。不是什么小龍蝦都能有機會被熟醉,陸敏的門檻是,一兩以上。
熟醉小龍蝦
熟醉的“熟”也有講究,蒸熟?還是水煮熟?很大分別。她家是蒸熟的,最大程度維護住小龍蝦的質感。
潮汕地區的生腌,是大量使用蒜蓉、生姜、檸檬,偏海洋味道本來有的咸鮮一些。
她家生腌,口感甜一些,用了花椒、陳皮、紹興酒,沒有很重的香料味,沒有濃妝艷抹的招搖俗氣,更添了一份有內涵的穩重。
嘖嘖嘖,瞧見沒,這蝦肉,這汁水
成年女性手掌大小的龍蝦
“客人生腌熟醉點的都多,會吃的其實是生的好吃,鮮甜口感。”陸敏說道。
店名叫“當面道蟹”,有些客人以為賣的蟹面,說被騙了,其實這“蟹”是指冬天才有的醉湖蟹,她家的醉湖蟹才是隱藏的鎮店之寶。
陸敏做了個微店,微信上賣賣,最遠順豐空運到新疆,三亞等地。
但眼下沒有,只有冬季才會上線。
“醉蟹我在線上都賣了9年了,去年為了自創品牌,才決定開一家最簡單的面店,來搭配我的醉蟹,其實是先有蟹,才有面。”陸敏慢慢介紹道。
中午是最忙的,陸敏在張羅
每天中午12點到1點,客人最集中。陸敏在前廳陀螺轉,倆師傅在后廚開猛火爐炒。
什么叫鍋氣,這就叫鍋氣
店里坐不下,客人會很自覺提出坐外面,門口還有兩桌。
店內坐不下,門口客人拼桌
本來沒想做炒菜,發現晚上吃炒菜的客人更多,陸敏的婆婆就提議說那要么少量上一些炒菜。
中午幾個客人一人一碗面,一人一瓶啤酒
中午附近上班的人過來吃吃工作餐,一般是點個面,到了晚飯光景,炒幾個菜,要點生腌熟醉,稍微喝點啤酒的客人就占了主流。
喝點小酒,糟貨是一大尤物,所謂今糟有酒今糟醉。
檸檬鳳爪
糟雞,會比嵊州的糟雞水潤一些
她家的糟雞、糟肚尖、糟門腔,都糟得不錯。與強悍的咸肉類相比,糟肉的格調似乎要高一些,帶著微微的酒香,款款而來,溫潤內斂,整個口感是漸進式的層巒疊嶂。
多少客人索性點個糟三拼,毛豆、肚頭、門腔,該葷葷,該素素,該喝喝。
老板娘陸敏自己手寫的小黑板
攏共20來個炒菜,有些客人久了也會吃膩,陸敏透露,其實店里還有隱藏菜單,比方河蚌煲,就是比較典型的塘棲菜。微信朋友圈發發,老客都會知道。
可以大大方方加老板娘陸敏微信,閃送會比較快。
別看陸敏現在這家店只有40來方,她婆婆家可是有來頭的,上城區馬市街開了30多年的九堡農莊,就是她婆家的。老店可是500方的大店。
“疫情前兩個月轉掉的,直到今年2月份才決定新開一家?!标懨粽f。
短短三個月,陸敏就做到了大眾點評五個榜一,成為了舟山東路這條街上當之無愧的頂流。然而,五年前的舟山東路,可不是這個景象。
舟東已經不是那個舟東
“開玩笑,那時候這里可是著名的夜宵美食街,跟濱江拉喜街齊名。現在改造過了,干凈了,氛圍沒了。”
一位家住永康苑特地坐5號線趕來吃面的食客回憶。
馬路對面就是一所學校
舟山東路原來比這窄,很小一條巷子,因為曾經高校多,1500米的舟山東路,估計能有上百家店,一家緊挨著一家,人擠人。是很多年輕人的青春記憶。
中午在門口等面的兩個年輕姑娘
當年,這里有新安江奶酸菜魚、阿浩蓋澆飯、老三蓋澆飯、河南雞蛋灌餅、花哥雙皮奶、虎子甜點、九份芋頭店、華哥休閑美食、南門口肉夾饃……有通宵K歌的量販,還有通往河坊街的Y8路公交。
曾經的舟山東路,一股子草莽勁,煙火氣。
改造后整潔清爽的舟山東路
2017年5月,因城市建設、城中村改造,這一條原生態美食街啟動拆遷改造,舟山東路的小店們從此云散四方。
當面道蟹的門面是一抹橙色,還是比較靚的
陸敏笑道,自己開這家店,也是方便自己帶娃。
“因為店就在家樓下,兩娃每天到店里吃完飯就可以自己走回家了。省去了我一個超級大麻煩。”
中午過去吃面,這種情形是很普遍的
陸敏的婆婆每天從濱江坐地鐵到城北,早上8點到店,晚上9點回家,店里所有的塘棲菜都是出自她手,包括鹵鴨、醉貨等,這里邊是30多年的手藝。
老板娘陸敏
“出錢找人看店和自己守店,完全是兩碼事。只有老板天天守著的店,才能第一時間知道客戶的需求和反饋,做到及時補救?!边@是陸敏開店堅守的原則。
提醒:每個月的第一個和第三個周一,店休,不要跑空噢~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