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券商海通證券從未進“白名單” 合規內控問題是“攔路虎”? 世界播報
紅星資本局6月22日消息,6月21日,證監會官網公布了證券公司“白名單”,共有31家券商上榜。既包含頭部券商,也有中小規模的券商。
【資料圖】
從2021年5月起,證監會開始公布券商“白名單”,首批有29家券商入圍,至今已公布過8批次“白名單”。“白名單”內的券商有進有出,監管把一批治理運作規范、合規風控水平較高的公司納入,及時調出被行政處罰或被采取重大監管措施的公司,對行業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勵和聲譽約束。
此次名單公布后,紅星資本局注意到,按照2022年總資產排名的前十大券商中,其余9家券商都在白名單內或曾進入過白名單。而身為頭部券商之一的海通證券(600837.SH;06837.HK),卻從未躋身“白名單”。
↑截圖自證監會官網
入選“白名單”意味著什么?
證監會的公告顯示,最新一期證券公司“白名單”,是根據“白名單”動態調整機制,結合證券公司合規風控及業務風險情況,經證監局初評、會內相關部門復核后得出的。
在第8批次“白名單”中,新增東方證券(600958.SH;03958.HK)、東方財富(300059.SZ)、國聯證券(601456.SH;01456.HK)、財通證券(601108.SH)和西部證券(002673.SZ)5家公司,調出東北證券(000686.SZ)、國開證券、平安證券、招商證券(600999.SH;06099.HK)4家券商。
↑截圖自證監會官網
證券公司“白名單制度”是證監會于2021年5月建立的。目的是為落實分類監管要求,壓實證券公司內控合規主體責任,提升監管有效性,推動證券行業高質量發展。
“白名單”制度重點關注股權權屬清晰、經營保持穩定、合規內控有效、風控指標持續達標、不存在同業競爭、未被采取重大監管措施或處罰等指標,更加側重證券公司的合規風控情況,淡化規模排名,要求納入名單的公司不得用于商業目的,是對現行分類評價體系的優化補充和具體應用。
入選“白名單”的券商能享受到諸多政策傾斜。具體包括:對納入“白名單”的券商,取消發行永續次級債和為境外子公司發債提供擔保承諾、為境外子公司增資或提供融資的監管意見書要求;簡化部分監管意見書出具流程;創新試點業務的公司從“白名單”中產生,不受理未納入“白名單”公司的創新試點類業務申請。
與此同時,證監會也多次強調,“白名單”主要供證券監管部門使用,證券公司不得將其用于廣告、宣傳、營銷等商業目的。
據了解,“白名單”制度運行以來,通過“有進有出”的動態調整機制,把一批治理運作規范、合規風控水平較高的公司納入,及時調出被行政處罰或被采取重大監管措施的公司,對行業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勵和聲譽約束。
海通證券屢遭監管點名
據Wind數據顯示,按照2022年總資產排名,前十大券商是中信證券(600030.SH;06030.HK)、國泰君安(601211.SH;02611.HK)、華泰證券(601688.SH)、中金公司(601995.SH;03908.HK)、海通證券、申萬宏源(000166.SZ;06806.HK)、中國銀河(601881.SH;06881.HK)、廣發證券(000776.SZ;01776.HK)、招商證券、中信建設證券(601066.SH)。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自從“白名單”推出,前十大券商中,其余9家都在白名單內或曾進入過白名單,而海通證券卻一直缺席。
↑截圖自Wind
合規風控是券商業務的經營底線。2022年以來,海通證券多個業務遭監管點名,并被監管指出合規、風險管理、內控存在問題。
在持續督導業務上,2022年1月,全國股轉公司給予海通證券通報批評的紀律處分,認定其未按規定建立健全并有效執行持續督導工作制度,缺乏有效的內控機制;同年8月,上海證監局也指出海通證券在新三板掛牌企業持續督導業務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等問題,責令其改正。
在子公司管理上,2022年6月,證監會認定海通證券在境外子公司規范整改過程中,存在境外子公司未按規定履行完畢備案程序、境外經營機構股權架構梳理及整改方案制定工作不認真、存在重大錯漏等情況,對海通證券責令改正并對高管進行約談;同年9月,海通證券因未按期完成子公司組織架構整改、整改進度緩慢等遭上海證監局點名。彼時,上海證監局指出,相關情況反映出海通證券合規意識薄弱、風險管理不足等問題。
在保薦業務上,今年6月16日,上交所公布對海通證券予以監管警示的決定。上交所指出,海通證券作為河南惠強新能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明峰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申請首發上市項目的保薦人,在保薦業務內部質量控制方面,存在投行質控、內核部門項目風險識別不足以及意見跟蹤落實不到位、項目底稿驗收與歸檔管理不到位、質控部門現場核查有效性不足等薄弱環節。
↑截圖自上交所發行上市審核官網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交所對上述三個項目發出現場督導通知后,海通證券趕在上交所實施現場督導前,就撤銷了項目保薦。即出現了監管嚴查的“一查就撤”。上交所認為,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海通證券對發行人經營狀況及其面臨風險和問題的相關盡職調查工作不夠充分,項目申報準備工作不夠扎實。
去年業績下滑,董監高變動頻繁
2022年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海通證券總資產7536.0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7%;歸母凈資產1645.9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0.89%。
總資產在上漲,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則呈下滑趨勢。2022年,海通證券實現營業收入259.48億元,同比下降39.94%;歸母凈利潤65.45億元,同比下降48.97%。營收和歸母凈利潤也低于2020年、2019年的水平。
↑截圖自海通證券官網
放在行業中看,營業收入連續11年穩居行業第二的海通證券,2022年營業收入下滑至第七位。
↑截圖自Wind
分具體業務看,2022年海通證券在財富管理、投行、資產管理等多項業務中,營收都出現不同程度下降,交易及機構業務營業收入同比由盈轉虧。海通證券在2022年年報中解釋了上述業務虧損的主要原因。
其中,財富管理業務降幅13.81%, 主要是市場成交額同比下降及融資融券規模呈現震蕩下行態勢,經紀業務凈收入、融出資金利息收入同比減少;投行業務降幅24.69%, 主要是香港市場股權融資規模大幅縮減,境外投行收入同比減少;資產管理業務降幅33.37%,主要是資管子公司管理規模下降,管理費收入同比減少;交易及機構業務降幅115.63%,主要是資本市場震蕩調整導致投資收益減少。
進入2023年,海通證券一季度整體業績有所回溫。2023年一季報顯示,海通證券實現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同比上漲106.25%、62.24%。
不過,海通證券主要業務被監管點名、董監高人員變動頻繁等現象仍有發生。
↑截圖自Wind
據Wind統計的數據來看,今年以來,海通證券董監高人員變動頻繁。今年剛過半,海通證券就有5名董監高人員離任,超過2020年-2022年。
今年海通證券離任的董監高人員先后有:1月30日,任澎因年齡原因辭去董事、董事會發展戰略與ESG管理委員會委員和副總經理的職務;3月16日,林涌因相關工作安排辭去公司總經理助理的職務;4月12日,李建國因年齡原因辭去公司總經理助理的職務;5月31日,余莉萍辭去海通證券第七屆董事會董事職務、第七屆董事會提名與薪酬考核委員會委員、審計委員會委員職務。
在保薦項目業務上,根據Wind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海通證券首發保薦項目撤回數量已達9家,在所有券商中,撤回數量最多。
今年是海通證券成立的35周年,海通證券會交出一份怎樣的成績單,又將如何保障與促進公司持續合規穩健發展?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