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滾動:根治假冒央企不妨從破除“身份溢價”入手
方大豐
(資料圖片)
6月以來,又有多家大型央企、國企發布聲明,稱被不法分子假冒企業名義行騙。這似乎表明,所謂“假冒央企的江湖從未消失”并非杞人憂天。
來自中國船舶工業貿易有限公司的聲明稱,某App軟件冒用該公司名義和偽造公司授權文件,通過非法投資平臺,開展線上航運投資業務,該公司從未與任何主體合作或者授權任何主體開展此項業務。近日發布類似聲明的央企還包括國鐵集團、中國稀土、中國商飛等。
此次央企出面打假的對象多為App,不法分子借其盜用央企名頭展開非法業務,更類似于網絡詐騙,看起來是“假冒央企”招搖撞騙的一種新動向。
各界對“假冒央(國)企”問題的擔憂由來已久且從未間斷。今年早些時候,包括中國石油、中國中化、國投集團等央企也都發表過澄清公告。一些不法分子通過偽造材料等手段,偽裝成央企下屬公司,開展諸如投資、合作、供應鏈及供應鏈金融業務等,輿論稱之為“碰瓷”央企、國企。
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是遭受“碰瓷”的大戶。這家于2021年5月8日由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重組后成立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今年以來已經多次發布打假聲明。
假冒央企、國企亂象導致的危害一度令人觸目驚心,被稱為“經濟毒瘤”。令人記憶深刻的案例有:中鐵中基集團打著“中鐵”的名號,在長達4年時間里以“偽私募產品”非法集資達80億元,雖然最終這家圍獵高凈值人群的“假央企”被查處,但仍有1400余名投資者超過38億元的損失無法挽回。
多年來,經過資產和業務清理、重組,重新洗牌后,98家央企按照國家全面深化國企改革一攬子頂層設計方案,進一步優化了組織架構和治理效能,有效化解了央企層級架構復雜、投資監管薄弱等諸多問題。在此基礎上,國家有關部門先后公布三批掛靠和假冒央企的名單。人們普遍認為,掛靠或假冒央企子公司開展業務等擾亂經濟秩序的違法違規亂象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然而,國企尤其是央企體量巨大,影響力廣泛深遠。市場上,“央(國)企情結”由來已久且根深蒂固,這或是不斷有不法分子鋌而走險的“思想溫床”。現實情況一再表明,正是巨大的利益驅動使得假冒央企、國企的違法行為從未消失,手段不斷翻新。
“央企具有巨大的市場優勢,可以帶來其他類型企業難以企及的好處。”業內人士注意到,在未被“澄清”或公開切割之前,個別“假央企”接觸到的資源和項目都與真央企如出一轍。
正如有專家所言,央企之所以頻頻被 “碰瓷”,歸根結底在于央企背后的信用和資源優勢。種種跡象表明,“假冒央企”的重災區,往往是一些資源更多向國企特別是央企傾斜的領域。可見,必須高度警惕“假冒央企”吃香背后的原因——扯大旗作虎皮,利用真央企的“身份優勢”謀取不正當利益。因此,根治假央企,不妨從破除央企的“身份溢價”入手,進一步推動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