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傳媒“大咖”走進麋鹿保護區、黃海森林公園、條子泥濕地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鹽城8月26日電(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融媒體記者 顧亞娟 王亞洲 周晨陽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思)8月24日下午至25日上午,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人民政協報、中國新聞社、農民日報、法治日報等中央媒體以及省級媒體新聞客戶端、13家國際濕地城市黨媒客戶端的嘉賓們來到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臺黃海森林公園、條子泥濕地等實地采風,體驗世遺魅力,領略生態之美。
“看!有只麋鹿過來啦!”24日下午1點,嘉賓們坐著觀光游覽車進入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近距離接觸“四不像”。灘涂、樹林、水泊間,成群的麋鹿或屈身乘涼、或悠閑踱步,享受著愜意午后,讓嘉賓們過足了眼癮。
1986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國林業部共同努力,使來自英國7家動物園的39頭麋鹿返回故鄉大豐,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應運而生。昔日漂洋過海、重返故里的39頭麋鹿,壯大為如今鹽城黃海之濱一支龐大的麋鹿種群。經多年保護和野放實踐,保護區已經創下多項“世界之最”:世界面積最大麋鹿自然保護區、世界最大的麋鹿野生種群及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庫。其在麋鹿群體健康崛起方面的成功實踐,也被列入人類拯救瀕危物種的經典范例之一。
(相關資料圖)
2019年7月,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為中國首個濱海濕地類型的世界自然遺產,麋鹿保護區全境入選。鹿鳴呦呦,群鳥翔集。如今的保護區內,不僅只有麋鹿,還有其他240多種各類野生保護動物。生物圈逐年擴大、生物量持續上升、生態系統日趨完善。
“這里麋鹿奔歡,盡顯人與自然和諧之美,更是展現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大美鹽城生態底色。”上游新聞總編室副主任賈文清說。
“森”呼吸,“林”距離。25日上午8點,跟隨導游,嘉賓們走進東臺黃海森林公園。層林疊翠的水杉令人目不暇接,滿眼的綠色讓人賞心悅目,啾啾的鳥鳴讓人感到格外清新和愉悅,造型別致的森林小木屋讓人頓覺心曠神怡……一種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氛圍讓傳媒“大咖”們無限感慨:從鹽堿荒灘變成林海綠洲,從人工林場變成4A級景區……黃海森林公園不愧是鹽城一張熠熠生輝的生態名片。
黃海森林公園始建于1965年,景區面積1.6萬畝,負氧離子平均達到3800個/立方厘米,森林覆蓋率超過90%,是全國沿海地區最大的平原森林,更是太平洋西岸唯一一塊未被污染的濕地上一顆璀璨的“綠寶石”。
黃海森林公園擁有良好的森林和植被環境,極大保證了生物的多樣性,這里擁有各類植物628種、鳥類342種和獸類近30種,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良生態系統。除此之外,景區配套設施日趨完善,各類森林體驗項目相繼豐富,已經成為華東地區養生度假旅游目的地。
“這是我第一次到黃海森林公園,切身感受到了公園里的氣溫比周邊低的清涼,這里真是太美了,生態環境好,空氣清新,讓人情不自禁地想深呼吸。”封面新聞記者楊霽月說。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鹽城黃海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條子泥濕地萬鳥翔集,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25日上午10點,嘉賓們來到條子泥濕地。通過望遠鏡,嘉賓們可以清晰地看見各類鳥兒時而展翅翱翔、時而立于水中、時而悠閑覓食,一幅水、鳥、人融于一體的生態畫卷盡收眼底。
碧波蕩漾,水天一色。條子泥濕地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間帶泥灘系統中,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中轉站”。這里曾經是一片魚塘,當地政府通過與承包魚塘的漁民協商,退漁還濕,為遷徙的鳥類提供高濕棲息地,也讓更多游客能夠看見珍稀鳥類物種。如今的條子泥濕地已經成為旅游者和愛鳥者的網紅打卡地。
為了幫助鳥類辟得一塊躲避漲潮的歇腳棲息地,給鳥類一個“五星級的家”,條子泥濕地專門打造了720畝高潮位棲息地,在這里可以觀賞到珍稀鳥類——勺嘴鷸。世界上僅存約600只、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勺嘴鷸近一半在條子泥覓食、換羽,停留長達3個月,與丹頂鶴、麋鹿并稱鹽城黃海濕地的“吉祥三寶”。各種鳥類、動物在這里自在生活,詮釋著無限生機,條子泥濕地好生態已成為鹽城最耀眼的自然資源靚麗名片。
“鹽城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條子泥濕地是最好的例子,這里不愧為中國首個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中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嘉賓們紛紛點贊。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