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研究 | 非遺館中的傳統戲臺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多功能廳內矗立著一座融合京派戲臺及贛派樂平戲臺特點的傳統戲臺,復雜精細的雕刻紋飾,巧奪天工的營造技藝,彰顯著中國傳統技藝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作為館內最大的木結構建筑藏品,它不僅具有審美功能,而且還承擔著非遺項目的演出任務,全方位展示著中國傳統戲臺文化。
多功能廳戲臺
【資料圖】
戲臺結構圖
一、戲臺的表演空間
戲曲的發展催生戲臺營造技藝的不斷革新。在傳統戲曲程式化、虛擬性表演特點的影響下,戲臺的格局形成了一定的標準規范,這也更好地滿足了戲曲藝術的表演空間。
出將(左)入相(右)
戲臺的臺口前段設列兩根由梁柱,其間距大于兩側次間檐柱距離。隔扇將戲臺隔出前臺和后臺。前臺分為明間和次間,明間左右兩側各有一個門洞,次間的隔扇分別各有兩個門洞,它們共同作為演員臺前臺后的出入門戶。面向觀眾的右側為演員的上場口,稱為“出將”,左側為下場口,稱為“入相”。后臺除了作為演出準備區外,還是舞臺演出的組成部分,如弋陽腔的演出有“一唱眾合”的幫腔形式,在演出中,后臺的幫腔以及帶唱帶白的表演,對劇情的發展很有幫助,有時其效果不亞于一場正劇。
明間中央上方的藻井由細密的斗拱穿插承托層層螺旋而上至藻心,藻井由上、中、下三層組成,最下層為方井,中層為八角井,最上層為圓井,從下往上由四方變八角再變圓。這種高超的構筑手法,避免了演唱時發出的聲音向上擴散,科學的運用聲學原理,起到攏音作用,達到余音繞梁的音響效果。
藻井
戲臺的表演空間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演員的表演不僅限于臺前的那一方舞臺,戲臺外部的環境也往往是表演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在目連戲中,劉氏產下傅羅卜后,其弟劉賈是從觀眾席走上戲臺送出賀禮的,臺下也成為演出空間的一部分;又如《攔轎喊冤》一出,也只有在市鎮街道上演出,才能使觀眾身臨其境,具有現場感和真實性。演員從臺下走到臺上的轉場,意味著情境的切換。臺上臺下互不隔絕,觀眾與演員之間的交流互動成為表演藝術的一部分。戲臺的表演空間在戲曲的演義中得以擴展,戲曲的表演藝術也在戲臺上得以傳承發展。
此外,戲臺的木構件不僅具有承重和審美的特性。在有限的舞臺上,演員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布置,甚至欄桿、梁柱和屋頂等木構件都能成為演出道具,使其在有限的空間中展現出無限的戲曲天地。
二、戲臺的雕刻藝術
戲臺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傳統的木結構營造技藝,它可觀、可聽、可賞。觀的是戲臺與藝術表演的相互交融,聽的是吹拉彈唱、節奏、曲調的韻律之美,賞的是戲臺雕刻藝術的精巧構思,領略到的是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
由梁和額枋
由梁作為戲臺上跨度最大的木構件,是戲臺中極為重要的構件。它如同戲臺的門面,不管是由梁的正面還是底部,只要露在外面的地方都遍施雕刻。其中,由梁中部雕刻著“丞相府琴棋書畫”,兩側雕刻的則是象征著美好寓意的草花龍紋飾。“丞相府琴棋書畫”以丞相府為背景,琴棋書畫四組場景為主要紋飾,兩側還雕刻有孩童嬉戲場景作為輔助紋樣,而在一些細節處還裝飾有動物、植物和建筑等元素。整幅畫面內容豐富、趣味盎然,人物之間布局合理,他們姿態各異,或立或坐、或蹲或俯,充分彰顯動態感,營造出生動的視覺效果。
丞相府琴棋書畫
九獅圖
三英戰呂布
喝斷當陽橋
由梁上面疊放的兩層三列的額枋同樣也遍施著精巧的雕刻。尤其是第二層額枋中部雕刻著寓意平安吉祥、五谷豐登的“九獅圖”。九頭獅子形狀大小錯落有致,或行,或跑,或顧盼,或回眸,相互嬉戲、樂乎其中,兩側龍頭遙相對望,看盡九獅的歡態自娛。右側刻畫的是戰況緊張激烈的“三英戰呂布”,畫面中以亭臺樓閣、花草樹木做背景,前景戰旗飄揚,中景以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大戰呂布為核心,人物雕刻得惟妙惟肖。張飛眼睛瞪圓,胡須倒豎,手持蛇矛丈八槍;關羽眉目嗔怒,身著鸚鵡戰袍,手持青龍寶刀;劉備掣雙鋒,抖擻天威,英勇拼殺。左側刻畫的是“喝斷當陽橋”,畫面中身體前傾的劉備與傾斜的經幡、士兵手中的長矛一起將視線引向關羽忠心護主與曹軍頑強抵抗的戰斗場面;前來救援的張飛,持丈八蛇矛站立于當陽橋上,眼神堅毅,器宇軒昂,“張”字軍旗居上,“曹”字軍旗居下,預示著這場戰爭的結局。這組木雕將“三英戰呂布”“喝斷當陽橋”的故事表現得淋漓盡致,其精彩程度不亞于一場聲形具備的戲曲表演。
百壽圖(上) 滿堂福(下)
由梁柱上懸掛著一幅楹聯“一聲占盡秋江月,萬舞爭開春樹花”,“聲”與秋江月色相比,“舞”與春樹花色相爭,“聲”與“舞”的和弦早已勝過自然界的春秋之景。匾額上“可以觀”三個字引自《詩經》“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觀”可享受美妙樂曲產生的精神共鳴,也可了解人間萬象,體察社會生活。在這一方小小的戲臺上,看盡人生百態,洗滌內心煩擾,體味藝術背后所凝結的中華文化。匾額前面的花罩上雕刻著慶賀壽誕的婺劇“百壽圖”和贛劇“滿堂福”,這一巧妙地構思正好使其與現場真實的藝術表演共同演繹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呼應了“可以觀”這三個字的意蘊。匾額下面的四扇隔扇分別雕刻著福星、祿星、壽星以及喜神四個吉祥圖案,它們在天界中分別掌管降福施祥、功名利祿、壽命和吉祥。隔扇下方雕刻的是梅、蘭、竹、菊的“四君子”紋樣代表著傲、幽、堅、淡四種品質。以物明志,“四君子”代表了人們對高尚品質的追求,“福祿壽喜”傳遞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福祿壽喜
四君子
戲臺上的雕刻藝術是對“雕梁畫棟”一詞的完美呈現。從由梁到額枋再到藻井、雀替、斜撐、月梁、隔扇等無不體現著華麗精巧、洗練流暢的雕刻技藝。雕刻的戲劇場面、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社會風情以及山水、花鳥、神仙、瑞獸、亭臺樓閣、吉祥紋樣等,既寫實具象,又抽象寫意,但都充分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戲臺的營造技藝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多功能廳的戲臺采用中國典型的三間四柱硬山式結構。屋頂采用兩重檐四翹角,翹角出翹平緩的京派作法,正吻、垂獸、仙人走獸等惟妙惟肖。戲臺建筑構件及油飾則采用贛派樂平古戲臺風格,雕刻的人物形象和歷史典故栩栩如生,造型之美、工藝之精湛細膩堪稱木頭上的刺繡。油飾以大氣的紅金為主色調,凸顯金碧輝煌、大氣磅礴的氣勢。
正吻是正脊兩端與其他屋脊相交的節點,造型為口吞正脊,尾巴上翹,在房屋建筑上起防水和裝飾效果。
垂獸又稱角獸,是中國古建筑上垂脊上的獸件,是獸頭形狀,位于蹲獸之后,內有鐵釘,作用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加固屋脊相交位置的結合部。
戧獸與垂獸在樣式和功能上大致相同,因脊獸放置在建筑的戧脊上,所以稱之為戧獸。
仙人走獸又稱蹲獸,通常置于戧脊端部或角脊上。仙人走獸的數量一般為奇數,建筑等級越高,個數就越多。
一座戲臺的營造彰顯著精湛的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營造流程一般包括:戲臺基礎的處理、準備木料、制備丈桿(丈量木結構尺寸的標尺)、制作木構件、雕刻、大木件安裝、上梁、砌筑墻體、油漆和貼金等。需要有木工、鋸工、雕工、泥瓦工、石匠、鐵匠和油漆工等通力合作。掌墨師傅如同總設計師兼技術總工,在戲臺未建成之前,心中早已搭建起一座完整的戲臺。掌墨師傅完成備料、驗料、定位編號和丈桿制備等程序后,鋸工將木材按照要求解、截木料,為后期大木作師傅制作細料做準備。小木作師傅主要負責非承重木構件的制作和安裝。柱、由梁、枋、雀替、斜撐和隔扇上精細復雜的雕刻全都由雕刻師傅完成。最后,在雕刻完成、戲臺全部構件搭接好及木材基本晾曬干燥后,漆工需在各木構件上刷漆、貼金。一道道工序順利完成后,這座融匯中國南北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的戲臺最終矗立起來。
曲藝演出(左) 民樂演出(右)
戲臺不僅是一座傳統的木結構建筑,更是一方文化的大展臺,鑼鼓喧天、絲竹盈耳,多少波瀾壯闊、哀婉纏綿、忠孝節義的故事在這里粉墨登場,劇情曲折委婉,演員水袖輕舞,使觀眾如癡似醉,盡賞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多功能廳古戲臺為樂平古戲臺營造技藝非遺項目,該戲臺由樂平市中樂徽派古建筑修復有限公司捐贈。
參考文獻:
[1]楊玲:《論贛劇演出形式與樂平古戲臺》,《裝飾》,2013年第8期。
[2]張靜靜:《樂平古戲臺營造技藝》,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年版。
[3]樓慶西:《雕梁畫棟》,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戲臺位置圖
轉自: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