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聚焦!馬林諾夫斯基
【資料圖】
馬林諾夫斯基根據他從超卜連群島得到的資料,以及自身所學的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提出一套被後人稱為功能論的理論。他認為,一個社會的所有文化其實只是一組工具,其存在目的在滿足人類自身的種種生理和心理需求。而各文化要素之間是環環相扣,且不斷變動以保持有效的運作。也因此,我們可以在各文化中找到一套自己的運作原則,而這些原則也和社會中的實質功能保持緊密的關聯。而印證功能論最好的例子便是庫拉圈(Kula ring)。這個存在於新幾內亞東邊的跨島群交易圈同時以順時鐘和逆時鐘方向進行兩種物品的交換,可是這兩種物品卻不具備實質上的功用,但土著卻愿意冒著相當的風險進行這這種無限循環的交換。在多數外人眼中,這種行為看似不可思議,但馬林諾夫斯基卻認為這種交換過程倚賴於彼此間的信任,而這信任的原動力其實是為了其他民生物資的交換:由於各島之間物資有限,彼此間依賴度頗深,庫拉圈的交易過程得以建立彼此的相互信賴感,使其他順帶的交易成為可能之事。馬林諾夫斯基手繪的庫拉圈分布圖。從庫拉圈向外推展,所有的文化項目像家庭、巫術等,都是為了滿足社會上的個別需求如果腹、性欲、嬉戲、信仰等。因為如此,所有文化項目彼此互相整合,也不相互違背,所以整體文化應為平和而穩定。由此衍伸,馬林諾夫斯基以為多數穩定的“野蠻人”文化正快速被西方文化取代。身為人類學家,必須盡快以田野調查將這些文化紀錄在民族志之中,才能“搶救”這些“未受污染”的文化身影。因此他強調“搶救人類學”的重要性,并成為他積極送學生到世界各地研究的理由之一。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