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人才與社會脫節,怪學校嗎?
中國式工科理科化是一個系統問題,也是一個歷史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
工科理科化不是“房間里的大象”,相反,它是一個幾十年來有人在持續批評和跟進的話題,每個工科老師都會時不時地談論起它,但同時,也默認了它的“無解”。
(資料圖片)
不能用“科學神話”來解釋這一切。1955年發布的《格林特報告》只是一個引子,美國工業化進程的基本完成、以及想在基礎研究領域搶占世界頭把交椅的野望,促成了它在1950、1960年代的工科理科化轉向。中國工科理科化的背景則是中國制造業的加速,這些年,中國的工科教育規模一直比理科大,這是反邏輯的,中國特色的工科理科化還需要從自身歷史中尋找原因。
為了發展工業,1952年的院系調整之后,新中國多了很多工科院校,當時高等教育的大背景是學習蘇聯,發展專門教育。工科天然與產業關系親密,在計劃經濟的行政指令下,這些院校與對口的產業部門度過了一段蜜月期,從學校畢業即被分配到對應的生產線上。現在反思,雖然少數學校也有厚基礎的傳統,但這一時期多數院校的工科之工,指向的還是初級層面的工匠,缺乏創新,所謂生產實踐雖然真刀真槍,但更多停留在勞動教育層面,是認知性的,創新性不足。
改革開放的春風突然吹來,工科高校和企業一下子都被拋入了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企業忙于自負盈虧,無暇顧及高校,而在2000年前后的第二次院系調整中,伴隨著大學的整合、多數工科院校劃歸教育部管理,此前對口的產業部門也陸續被取締,全國所有大學都被動卷入同一個評價體系,這產生了兩個結果:
一是高等教育出現了同質化趨向,傳統的工科院校越來越向綜合性大學演變,加之恰逢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論文狂熱”,工科老師愈發沉迷理論研究,工科特色被削弱;二是工科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這種脫節在技術快速迭代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時期被進一步放大和凸顯。
因此,中國式工科理科化是一個系統問題,也是一個歷史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不獨只有工科教育改革就能解決,還需要整個中國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重構。企業也要反思,重新承擔起對人才進行職業化培養的責任,不能一味指責大學。
著名工程科學家西奧多·馮·卡門曾說過:“科學家發現已經存在的世界,而工程師創造一個過去從沒有存在過的世界。”
記者:霍思伊
編輯:王曉霞
運營編輯:王琳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