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最資訊丨老巴縣 最重慶丨劉學兵:木洞·舊時光
木洞·舊時光
文/劉學兵
小時候,我去巴南木洞鎮趕集,看著集市上人來人往,覺得木洞就是木洞。此刻,我沿著木洞的
(相關資料圖)
每一個小巷,踏著青石板,一路看木洞,木洞已不是木洞。
木洞是一本厚厚的書,是風雨滄桑的卷冊。
我在木洞河街,看旭日東升,看孤帆遠影,一直看到唐朝開元二十九年。王維的輕舟沿江而上,正遙望木洞河街。江岸遠山層巒疊嶂,江邊人聲鼎沸,水上舟集成市。王維不禁感嘆這一派奇特景象,捻著幾根長須,沉吟幾許,便留下了“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登高萬井出,眺迥二流明”的千古絕句,讓木洞從此名揚天下。時光流逝,歲月無聲,王維已經走進歷史深處。而木洞,依舊在長江邊靜立,笑看潮漲潮落,云卷云舒。
感受木洞舊時光,不得不到楊滄白故居。那一排屹立在路邊的老式建筑,總會讓我肅然起敬。楊滄白,名庶堪,字品璋,號天隱閣,辛亥革命元勛,孫中山先生的親密盟友,學養深厚的詩人。我在故居的每一間屋子里逡巡,仔細體會他的厚重詩文,我還能感受到孫中山大元帥府秘書長的凜凜威風。滄白先生曾任四川省長,廣東省長,他改組國民黨,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九一八事變后,先生歷任國民政府委員,國民黨候補中央監察委員。全面抗戰爆發后,先生隱居上海,拒絕汪偽政府的權勢誘迫,輾轉回到重慶后不幸病逝。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老先生有詩盛贊:“開國有詩人,滄白楊夫子。秀句兼豐功,輝映同盟史。”在滄白故居,面對每一幅字畫,每一頁詩稿,每一張照片,都在訴說不盡的滄桑,講述先生光輝的歷程。
行走木洞,在丁雪松故居前凝視。那傳統穿斗式木質結構,散發著古老的氣息。這里曾經住著一個十八歲的姑娘,一個追求進步的學生。在那紛亂的年代,我仿佛看到了她在振臂高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她的腳步踏過青石板,來到河街,沿著忽閃忽閃的木跳板上了小火輪,走到延安,走進了抗大。她和那位寫下中朝兩國軍歌的鄭律成喜結良緣。她巾幗不讓須眉,成了新中國第一位駐外女大使。我還看到周恩來總理揮手叫她“女大俠”的神采,看到她作為一個外交家的風范,看到她“啤酒大使”的智慧優雅。
樹蔭深處,木洞糧倉就像隱居者,在那里靜坐飲茶,參禪悟道。這是一個始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建筑群,它總是讓我想起少年時代交公糧的情景。把收獲的糧食曬干,選出等級上好的,或肩挑,或馬馱,送到熟悉的糧站,交給國家。那時候我們完全沒有想到,我們交的公糧會存放在這里。我試圖通過它厚厚的墻壁看清里面的情形。它能否還記得當年我這個懵懂少年,將種子種進地里,歷經春夏秋冬,歷經嚴寒酷暑,辛勤收割之后再運送到這里?那殘留在斑駁墻上早已模糊的標語,那長滿青苔的石階,瞬間能把人帶回那個簡單純真的年代。
繞過糧倉的高墻,就見到了普慈寺三百年的老樹,面對遠去的長江,好像在等待誰歸來。老樹還在,寺廟無蹤,普慈寺的晨鐘暮鼓依然在回響,似乎還有一場細雨,在當年深夜里聲聲清脆,敲擊古樹上的每一片綠葉。巡檢司、商務代辦、木洞商會,在歷史的卷冊中沉默不語。茶館里,小二的喊聲不斷,茶香悠悠揚揚飄出來。
翻開巴南歷史,人物栩栩如生。少年壯志掃胡塵,叱咤風云《革命軍》,革命大將軍鄒容甘為馬前卒打破舊世界;何敬平烈士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把牢底坐穿》。“勤政為民生平愿,愛心無價鑄豐碑。巾幗偉業寄俊秀,待到春天信息歸”的黃啟璪兢兢業業獻身國家婦女事業;巴縣師范學校校長李華飛治學嚴謹為師為文均是碩果累累;“厲家班”沈福存獨樹一幟的旦角表演藝術閃耀梨園,被稱為“四川梅蘭芳”“山城張君秋”。
臨江而建的木洞中學校園內古木參天,綠草如茵,繁花似錦,這里人才輩出,桃李滿天下……
在木洞,一顆蜜棗,可以讓人留戀;一袋榨菜,可以讓人垂涎三尺;一只油酥鴨,可以飄香百年,一曲山歌,可以從千年唱到現在,句句是經典。
(作者系重慶市作協會員)
版面欣賞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核:馮飛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