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在全國社區矯正業務培訓班上作經驗介紹
自2020年7月1日社區矯正法實施以來,我省不斷創新社區矯正管理方式和矯正模式,交出了亮眼成績單。社區矯正對象不僅“管得住”而且“矯得好”,社區矯正期間重新違法犯罪率0.067%,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月7日,我省在全國社區矯正業務培訓班上作了經驗介紹。
組織社矯對象開展活動
回歸社會:社矯對象創業成“網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武寧縣上湯鄉人老譚曾在南昌從事網絡基站技術員工作,因一次事故,被嚴重燒傷,花去了巨額治療費。因工傷賠償遲遲無法到位,他心生怨氣,將基站電纜破壞,造成有線電視網絡癱瘓。最終,他被法院以破壞廣播電視設施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依法實行社區矯正。
武寧縣司法局成立由司法所及村委會工作人員、社區民警及社矯對象家屬等組成的矯正小組,為老譚量身定制了一套以增強法治意識、加強心理調適和就業輔導為重點的矯正方案。
經過多次的教育輔導,老譚終于明白,“維權應該走合法途徑,以犯罪的手段報復是行不通的”。痛定思痛,老譚決定從頭再來。他裝修了鄉下的老屋,承包起周邊的土地,種起葡萄。
在社區矯正工作過程中有無數個“老譚”,他們在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監督管理和教育幫扶中走出法律的盲區、心理的誤區,走進了希望的新區。截至目前,我省累計接收社區矯正對象16萬余人,累計14萬余人解除社區矯正后順利融入社會。
分類管理:提升社矯教育精準度
6月15日,安義縣石鼻鎮石鼻中學會議室里不時傳來陣陣掌聲,一堂生動的“現身說法”課正在進行。參加現身說法的均系因電信網絡詐騙獲罪的社區矯正對象。
據了解,部分社區矯正對象非主觀故意犯罪,系法律意識淡薄而出借銀行卡、為朋友轉賬。安義縣司法局特意組織這些社區矯正對象“現身說法”,向群眾講解電信網絡詐騙的危害,以及如何預防電詐。
我省對社矯對象分類管理、個別化矯正,全面提升社區矯正教育的精準度。重點針對危險駕駛、未成年、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等類別的社區矯正對象開展分類教育,借助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行一人一策、因人施策,形成了以交通肇事類、電信網絡詐騙類、賭博類、林木類、故意傷害類等5大犯罪類別為核心的分類教育體系。
與此同時,從完善行為矯正體系和心理矯正體系建設入手,制度化、常態化開展政治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職業技能等5大教育,搭建了“黨建+”“社會組織+”“平臺+”“基地+”“信息化+”等教育幫扶載體途徑,推進全省統一的“2+5+N”教育矯正模式,形成了“一市一特色”“一縣一品牌”的教育幫扶新格局。
贛州市將紅色文化資源運用到社區矯正刑事執行工作當中,打造“紅色教育+”教育矯正特色模式,形成了覆蓋全市的紅色主題教育特色品牌。
上饒市連續7年在社區矯正對象中開展“德法共建”傳統文化教育巡講活動。通過一系列教育,喚醒了社區矯正對象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認罪服法意識明顯提高,悔罪自新的覺悟不斷提升。
江西特色:社區矯正“1+N”制度體系
“我的犯罪行為給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原本幸福的一家人,因我犯罪變得悶悶不樂……”6月28日,贛州市章貢區社區矯正對象“回首自己、回歸家庭、回報社會”活動現場,社區矯正人員現身說法。
今年3月以來,一場社區矯正“十百千萬”專項行動在全省展開,省社區矯正委員會各成員單位按照各自工作職責,承擔具體工作任務,并按照時間表抓落實。
“開展社區矯正‘十百千萬’專項行動是深入貫徹落實社區矯正法的一項具體舉措,標志著我省社區矯正委員會實體化運行走出重要一步。”省司法廳社區矯正工作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專項行動立足補短板強弱項,錨定社區矯正工作高質量發展,法治化解決十余個執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百場次多種形式的執法檢查,啟動千余名工作人員專項能力提升工程,組織萬名各界群眾了解參與社區矯正工作,幫助萬余名社區矯正對象順利回歸社會。
如今,省、市、縣三級100%組建了以黨委政法委書記為主任,政府分管領導和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機關主要領導為副主任的社區矯正委員會;100%制定出臺了工作職責、議事規則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100%建立了情況通報、信息交流、定期會商等若干工作機制。
此外,我省還積極構建完備高效的制度體系。省司法廳聯合省法院、省檢察院、省公安廳制定出臺了《江西省社區矯正工作實施細則》,對具體工作全領域、全環節、全業務進行細化明確,形成實操“綱要”。立足執法實踐和需要,編印了《江西省社區矯正執法指引》,為基層日常執法提供了規范操作“藍本”。形成以《江西省社區矯正工作實施細則》為主體、若干個操作性規范為補充的具有江西特點的社區矯正“1+N”制度體系。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