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氣/液/固/管道等多技術路線發展 支撐終端氫能大規模應用與滲透
智通財經APP獲悉,中金發布研究報告稱,氫儲運是氫能實現低成本、高效、規?;瘧玫幕A,該行認為短期以高壓氣態儲運為主流,中長期液態、固態、管道儲運等多技術路線共同發展,并實現成本持續下降,支撐終端氫能大規模應用與滲透。氫能儲運各技術路線百花齊放,該行建議關注高壓氣態IV型瓶放量滲透、液氫設備國產化與液氫商業化、管道儲運政策規劃帶來的相關企業的投資機會。
【資料圖】
中金主要觀點如下:
高壓氣態儲運為目前主流儲運方式,適用于中短途小規模儲運。
高壓氣態儲運技術相對成熟,為我國現階段主要儲運方式,儲氫罐結構簡單、前期投資小,其運輸成本對距離較為敏感,適用于短距離運輸。未來I型瓶替換為儲氫量更大的II型瓶,20MPa逐步發展至30MPa-52MPa,帶來儲氫密度與單車充裝量提升,提升效率降低儲運成本。對于車載儲氫瓶而言,35MPa III型瓶逐步向70MPa IV型瓶發展以實現低成本與輕量化。
液態儲運長距離運輸成本低,設備逐步國產化并實現商業化應用。
液態儲運中液化電費占比約為70%,且具備儲氫密度高的特點,較為適用于長距離、大規模氫能儲運。此前全球大型液化設備由海外企業壟斷,國產核心設備如透平膨脹機、大型液氫球罐等仍處于突破替代階段。從應用端看,目前我國液氫主要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該行預計隨著液氫核心設備國產化、技術進步降本,液氫有望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固態/液氨/甲醇/有機液態等多技術路線發展,目前仍處于小規模示范階段。
固態儲氫目前以金屬氫化物材料儲氫為主流技術路線,具備體積儲氫密度高、安全性高等優勢,在長距離運輸場景下具備一定優勢,但其存在質量儲氫密度較低、成本較高等問題,目前國內外仍處于示范應用階段,如潛艇、燃料電池汽車、固態儲氫站等。此外,液氨、甲醇、有機液態也均處于研發與小規模示范階段。
在保證利用率的前提下,管道儲運可實現最低儲運成本。
純氫管道具有輸氫量大、成本低、使用壽命長等優勢,其儲運成本與利用率強相關,該行測算當利用率為10%時,運輸成本約17.8元/kg,而當利用率提升至100%時,運輸成本僅約2.4元/kg,遠低于氣態及液態等方式。該行認為短天然氣管網摻氫可降低初始投資成本,中長期純氫管道可較好滿足氫能大規模、穩定的儲運需求,同時實現最低儲運成本。
風險提示:行業技術進步及降本不及預期,政策支持力度、終端需求不及預期。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