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消息!快遞進村了|村里的枇杷、耙耙柑……通過快遞進城了
快遞進村了|村里的枇杷、耙耙柑……通過快遞進城了
“做了10年的快遞收寄服務,每天進村的件量由原來的四五十件到現在的四五百件,遇到業務高峰時單日收包裹上千件。”近日,邛崍市大同鎮陳院村村民蔡根群在自家的快遞驛站,向記者講述了她與快遞的故事,見證了快遞進村給農村消費和農產品進城帶來的改變。
她說,隨著越來越多的快遞包裹進村,快遞出村也成農產品向城市流通的新選項,村里的臘肉、茶葉、枇杷、耙耙柑等農特產品也能通過快遞進城。“冬天的臘肉寄遞多,前段時間耙耙柑、茶葉、枇杷相繼上市,多的時候每天要攬收100多件包裹。”
(資料圖)
進村的快遞 帶動農特產品流通進城
蔡根群所在的陳院村,距離縣城約12公里,她與邛崍郵政分公司合作建立的郵快驛站,由郵政免費提供貨架、電子秤、掃描機等設備并進行業務培訓,她提供場地、負責運營,向包括郵政在內的所有快遞企業,甚至從事社區團購的企業提供下單和收寄服務。
這個郵快驛站,服務范圍涉及陳院村和周邊的三個村,加上陳院村是場鎮所在地,每逢集市“趕場”,快遞驛站的人流就會大起來,不僅來取包裹、寄快遞,團購的生鮮等也都來驛站提取或簽收。“每家快遞企業支付給驛站的投遞服務費用不等,但都是按件量來算,有的1元/件,有的2元/件,也有幾角錢一件,而收件的服務費大都依照所收件的快遞費用另行計算。”對蔡根群來說,自然是快遞越多越好。
在她的快遞驛站內,存放著郵政、順豐、中通、圓通、韻達等不同快遞品牌的包裹,換句話說,目前市面主流的快遞企業都將包裹送進了村,只不過送的方式有不同而已。有的自己送貨上門,如郵政,有的搭郵政的“便車”,因為郵政為民營快遞企業提供了郵路共享的服務,其他的快遞企業以市場化的邏輯,共享郵政的運輸路線和運力資源。快遞企業送貨進村的時候,也會把驛站攬收的快遞轉運進縣城、向外流通。
像這樣的郵快驛站,在邛崍市甚至成都市還有很多。在距離大同鎮不遠的臨邛街道,村民王芳同樣在驛站內分享著“商超+郵政+快遞”的紅利,每天約50件包裹,大都自取,也給家里的小超市增加了人流量。
快遞進村,受益最大的還有村民們,“在家門口取快遞,網購體驗感更好。寄快遞兩三天時間可以到達全國大多數地方,很方便,果子也能賣個好價錢。”村民說。
統倉共配的縣級網點 促進快遞物流提速降費
只是蔡根群不知道,此時的縣城內,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已經建成投運。該項目由成都郵政實施,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特色產品品牌培育推廣、快遞物流提質增效等。項目的建成投運意味著邛崍的三級物流體系建設,從末端驛站的共享、村鎮的郵路共享,進展到縣級的“統倉共配”。
據邛崍市有關方面介紹,該項目建設的邛崍市倉儲物流配送中心,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配備自動化分揀、智慧化管理相關設施,每小時處理包裹1.2萬余件。下一步,還要通過市場化合作方式,推動邛崍郵政與民營快遞企業合作,依托鎮村站點,實施不同快遞企業的“統倉共配”,實現包裹末端投攬的提速降費。
“當前,能夠配備自動化分揀設備的縣級中心還很少見,這都是依托政策紅利,將我們縣級中心快遞分揀時間從原來的2小時縮短到現在的不到一小時,極大提高了包裹分揀效率。”邛崍郵政分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上述負責人還介紹,目前韻達已經入駐中心試運行,待接通韻達的數據之后,可以同時分揀郵政、韻達的快遞包裹。未來還將引入更多的快遞企業。這樣在提升快遞物流質效的同時,逐步推動更多農特產品出村。
這也正是“蔡根群”們所期盼和向往的。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唐小未 攝影/視頻 唐小未 編輯 劉永豪 實習編輯 王淇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