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有多珍貴?在省農科院體驗插秧后,小記者收獲答案
“最好吃”的大米從何而來?西瓜界的“天花板”到底有多牛?5月28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聯合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紫金信托有限責任公司、揚子晚報舉辦“城市稻田·乘著地鐵去插秧—科技·科普·科學生活”為主題的公眾開放日活動,近2000名市民參加活動。據悉,公眾開放日是省農科院的傳統科普活動,將“科技·科普·科學”元素巧妙融合,讓市民在品嘗、體驗的過程中感受前沿、優質的農業科技產品。
(資料圖)
讀萬遍“粒粒皆辛苦”都不如下田體悟
在水稻試驗地,30名揚子晚報的小記者現場體驗了“插秧+捕魚”活動。南粳系列優良食味粳稻是水稻界的“網紅”,而好吃的大米從何而來?如何播種?省農科院糧作所青年水稻育種專家向揚子小記者講述了水稻從萌發到結實的“光輝”一生,并介紹了插秧方法。小記者們迫不及待挽起袖子、卷起褲腳,進入稻田實地操作一番,從剛開始的歪歪扭扭到后來的間隔有序,在GET了插秧技能的同時,也憧憬著秋季豐收的田野、金黃的稻穗。
此外,小記者們還體驗了稻田摸魚的樂趣,只見孩子們穿梭于稻田,埋下身子仔細尋找魚兒的蹤跡。雖然烈日當頭,沒幾分鐘就是大汗淋漓,但抱起“戰利品”時,小記者們的臉上都洋溢著滿足愉悅的笑容。據悉,小魚是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研發的新品種——斑點叉尾鮰“江豐1號”,被稱為靈動的“水下精靈”。
下田插秧,對于多數小記者和家長來說都是稀罕事?!颁z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這次活動結束后,揚子小記者都深深感受到這首詩的含義。南京市五老村小學三10班楊睿驍一身大汗,但意猶未盡,他告訴記者,插秧看起來簡單,真正自己操作并不容易,“插淺了會浮上來,插深了會被水沒過秧苗,每個步驟都有技巧。”南農實小二年級5班的小記者馬元楓告訴記者,“今天在大太陽的暴曬下,能真切地體驗農民伯伯的艱辛和不易,任何糧食都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這種辛苦勞作、珍惜糧食,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市民現場品嘗西瓜界的“天花板”
在公眾開放日活動的品嘗區,展示了來自農科院10余個研究所的農業科技成果。從展架到展品、從瓜果到飲品,都飽含著農科專家的智慧和巧思:鮮甜可口的蘇蜜西瓜、汁濃味美的智慧番茄、香醇濃郁的抹茶冰淇淋、健康醇香的現磨豆漿……吸引市民爭相品嘗。在體驗區,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農機裝備營造滿滿“機車風”,小記者們爭先恐后地坐上體驗一把,變身颯爽“農機手”。
甜蜜蜜的西瓜季到來了,農科院的公眾開放日怎么少得了西瓜?!翱靵砜靵?,這個西瓜好甜!”記者老遠就聽到市民在呼朋引伴,昨天現場最受歡迎的,就是省農科院的西瓜新品種蘇蜜518。這一號稱西瓜界的“天花板”的新品有多牛?記者也現場品嘗了一塊,肉質很“酥嫩”,水分充足,也不“齁甜”,怎么說呢,就是“小時候的味道”。
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西甜瓜創新團隊劉廣副研究員告訴記者,蘇蜜518是省農科院新出的早熟品種,也是大家熟悉的8424的“升級版”。一個品種好不好,要符合好吃、好種、好賣。劉廣說,“這個品種我們2020年開始推廣,這幾年瓜農種植戶普遍反映,蘇蜜518的產量高,比8424還要增產8%到10%,畝產一般3000公斤左右,市場的價格也比8424要高,很受種植戶的歡迎。”而現場除了蘇蜜518,“小糖丸”西瓜很受小朋友歡迎,“小糖丸”原名蘇夢6號,西瓜個頭不大,一只手足以拿起來,一人一顆剛剛好。
“這是葉黃素雞蛋,吃了眼睛更亮。”在活動現場,新品種葉黃素鮮雞蛋也引起了很多市民的駐足,省農科院質量安全所專家告訴記者,葉黃素經過蛋雞的生物轉化和富集,大大提高了其在人體的吸收性和安全性,特別適合需要長時間的用眼的學生和上班族。
在活動現場,省農科院和省淡水所科普團隊向市民們分發了科普圖書和文創周邊。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辦公室主任殷悅告訴記者,該所創意推出“蘇漁謠”品牌,手繪出中華絨螯蟹、克氏原螯蝦、長江刀魚等水彩畫,向公眾進行普及推廣。紫金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在現場向市民們介紹了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探索實踐。
通訊員 楊春艷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于丹丹 胡林 呂彥霖
攝影 戎毅曄
校對 李海慧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