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劉全葆:一位農民的作家夢
周口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治衛 通訊員 馬衛東 王伯見
(相關資料圖)
童年的一首兒歌,田邊的一株野花,麥梢上的幾聲布谷……這些幸福而美妙的事物,就像稚嫩的新芽悄然在心頭萌發,竟然成為一場文學夢的開始,而且在未來的人生旅程中,一直不曾停歇。
懷揣這種夢想的人,名叫劉全葆,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莊稼漢,從愛上文學、執筆寫作,迄今已有四十個春秋。
劉全葆是商水縣大武鄉雷莊村人,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因為當時舉國一片混亂,劉全葆的孩提生活自然也就好不到哪里去,所幸家中有幾本祖上留下的古書讓他處于饑渴狀態的心靈得以慰藉。
提起當年讀過的書,劉全葆如數家珍:《千字文》《論語》《孟子》等等,不過最喜歡的要屬浩然的《艷陽天》和《金光大道》,常常從白天到深夜,如饑似渴地閱讀。他聽說當時村里面有個殘疾人,家中有本《大刀記》,于是就跑去幫人家看護莊稼、干雜活,軟磨硬泡借來,在油燈下愣是不間歇地看了三個通宵。
年歲漸長,深受書本熏染的劉全葆,在品味書中人物命運苦辣酸甜的同時,已經能領悟到人間的冷暖悲喜,不禁感慨萬千,萌生了寫作的念頭。
從此,劉全葆開啟了一邊耕種,一邊寫作的生活模式。或許在旁人看來,這是不可思議的,甚至是不務正業。
劉全葆沒有理會別人評價,而是一股腦兒鉆進自己的文學夢里,閱讀、學習、創作,憑借勤勞和執著,讓夢想一點點照進了現實。
為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劉全葆不僅博覽文學書籍,而且勇于走出農家多次拜訪縣上的寫作高手,參加縣文化館舉辦的寫作培訓班,與老師和同行們深入探討、交流寫作經驗和技巧。
慢慢地,熱衷于寫作后,劉全葆才明白,原來寫作其實就是一場生命的修煉。徜徉于文字的海洋,可以了解別人的喜怒哀樂,感受他人的生命靈魂,更可以看到自己最真實的模樣。
那個時候的劉全葆,對于寫作怎能用一個“癡迷”形容?一次,劉全葆在田間勞作,靈感突然迸發,他邊干農活邊構思,不慎傷了腳。有人不解:“你寫這些值幾個錢?”在學習創作的過程中,身為農民的劉全葆遭遇了不少尷尬的提問。
有人認為他這是吃飽了沒事干,每每劉全葆總是一笑而過,他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他十分清楚,夢想值得追逐。
盡管外人不理解,但令劉全葆感到欣慰的是,妻子雖然不懂文學,然而結婚幾十年來卻始終默默支持著他。
由于長期在農村生活,劉全葆的寫作素材多源自周邊的鄉村風物、地理民俗、家長里短、世相百態……這些在他的筆下都化為或細膩或奔放或冷峻或詩意的文字,或傳奇或故事或小小說見諸《廣西文學》《佛山文藝》《章回小說》《民間文學》等知名刊物。尤其是故事創作讓劉全葆甚是得意,其中僅在福建省文聯主辦的《故事林》雜志就發表了兩個中篇、上百個短篇,一度成為該刊的重點簽約作者。
近年來,劉全葆創作激情與日俱增,思路愈加開闊和清晰,駕馭文字的功力更是游刃有余,在散文、詩歌、戲劇等創作領域不斷突破自我。他的作品緊跟時代、貼近生活、唱響主旋律、謳歌新征程,先后在《河南日報》《周口日報》等黨刊黨報刊發。
既然選擇了遠方就要風雨兼程,既然愛上寫作就不要輕言放棄,一定讓付出的汗水有所回報。
2018年12月,劉全葆被河南省作家協會吸收為會員。這對于一個農村業余作者來說,該是何其的不易啊!
談起文學創作,年近六旬的劉全葆認為:筆耕的快樂首先在于自娛自樂、自得其樂。它既是心靈的宣泄,人生境界的升華,也是一種鍥而不舍默默攀登的履歷積累,一種進入角色與主人公對話交流,甚至同呼吸共命運的過程。
四十年的堅持,四十年的追尋,只因為劉權葆一直信奉:精神,才是人活著的真正意義;文學,才是真正的精神歸宿。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