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wěn)穩(wěn)的幸福”的雷區(qū)在哪兒?
《金基研》 祁玄/作者
債券是一種能夠產生固定收益的證券,債券在發(fā)行時,會確定一個固定的票面利率,持有這張債券后,債券持有人可以每年按照債券面值和債券的票面利率獲得一定利息收入。但是,債券的交易價格會根據(jù)市場利率變動而上下浮動。
例如,你以100元購買了一張10年期、年利率為2%的債券。一年后,你想賣出這張債券,但市場上其他人只愿意付90元購買。這意味著,盡管你獲得了2元的票面利息收入,但因為債券價格下跌了10元,實際上,你的投資還倒虧了8元。
(資料圖)
而盡管債券型基金作為一種以投資債券等固定收益證券為主的基金,屬于固定收益類資產,其收益也不是絕對的、固定的,投資債券型基金也會面臨一定的風險。
一、收益與風險,相伴而生
1、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是在正常情況下,所有債券型基金都會面臨的風險,是一種系統(tǒng)性風險。
債券的價格取決于市場的利率水平。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債券的幾個會下跌,反之,市場利率越低,債券的價格越高。
典型的一個例子是,當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實施或央行連續(xù)加息,市場利率會提高,債券市場上會有資金流出,轉移到銀行存款當中,這樣的過程會使得債券需求量減少,債券市場市場承壓,債券價格隨之下跌。
2、流動性風險
國內有兩個債券交易市場,分別是場內市場和場外市場。場內交易“鑲嵌”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中,而場外市場可以被分為銀行間債券市場和商業(yè)銀行柜臺市場。每個交易日內,兩個市場進行的債券交易交易額數(shù)量巨大,有時每次交易所涉及的金額會達到幾千萬元甚至數(shù)億元。
盡管債券市場的交易頻繁、交易金額巨大,然而債券市場仍然會面臨流動性性的問題,表現(xiàn)在在短期內無法以合理的價格賣出債券。
在債券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基金經(jīng)理也許要把價格降低,或者等上較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將所持有的債券賣出,這兩種情況皆會給債券型基金的投資者造成虧損。一方面,是債券價格賣出價格低于買入價格所造成的明面上的虧損;另一方面,是基金經(jīng)理無法及時將債券變現(xiàn),投資其他證券所造成的機會成本和時間的損失。
3、信用風險
當債券的發(fā)行人,即借款人,不能按時支付債券的利息或償還本金時,債券投資者所面臨的無法收回本金或利息的風險,即是信用風險。
當基金所持有的債券無法產生應該產生的利息時,這些違約債券的價格可能會應聲下跌,基金的收益相應減少,據(jù)此,基金的凈值也會相應減少,從而給基金持有人帶來損失。
4、投資風險
若是采取固收增強策略,持有一定倉位股票的增強型債券基金還有可能會面臨股市的投資風險,且按照股票的持有倉位,相應地受到股市波動的影響。
比如,債券型二級基金和偏債混合型基金的凈值走勢與股票市場走勢較為緊密,此外,“股債雙收”的可轉債基金也會受到股市行情的影響。
二、債市和股市,總像“陌路人”
由于股市和債市的投資者風險偏好與資金配比并不一致,因此,一般情況下,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走勢呈反向關系。
當股票市場處于牛市、股價上漲時,投資者風險偏好增加,傾向投資股票。此時,債券的投資吸引力相對下降,債券需求減少、價格下跌,債市偏“熊”。而當股票市場轉變?yōu)樾苁袝r,股價下跌,投資者會降低風險偏好,轉而投資債券避險。此時債券需求增加,價格上漲,債市反而“由熊轉牛”。
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走勢相反,主要由以下三個層面的因素導致:
一是基本面。股市作為經(jīng)濟的晴雨表,當經(jīng)濟前景向好、企業(yè)盈利預期增強時,股票市場會出現(xiàn)牛市行情。但經(jīng)濟向好會推高通脹和利率,從而打壓債券的價格,使債券進入熊市。
二是資金面,經(jīng)濟基本面向好帶動股市上漲,股票市場上漲會激發(fā)投資者的追漲情緒,他們會拋售債券,配置更多的股票,債券的需求縮減,價格下跌。
三是政策面,經(jīng)濟過熱時,央行或監(jiān)管機構或會實施緊縮的政策,以抑制過熱的市場,其中,緊縮的貨幣政策會使得包括債券利率在內的利率上行,債券價格下跌。
簡言之,基本面、資金面和政策面的變化都會使股票和債券價格走勢產生相反的“蹺蹺板效應”。這反映了兩市場在風險收益屬性和投資者配置選擇上的差異。
總體來說,債券投資看似風險較小,但也需要防范各類風險,投資者可以在判讀市場情況后,運用合理的投資策略,選擇與自己投資目標相匹配的債券型基金構建投資組合,獲得目標收益。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