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單到手軟”!排期排到2028年 今年有望成為上市船廠利潤兌現元年
“今年總體情況相當不錯,2026年已經全部接滿,甚至有產線已經排到2028年,”中國船舶旗下某造船廠人士近日直言。這也是當前國內船舶制造行業“大周期”來臨的縮影。
(相關資料圖)
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8月2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全國造船承接新船訂單4476萬載重噸,同比增長74%。從全球市場占比來看,國內船廠前7月已經拿下了全球67.7%新增訂單。
不僅僅是中國船舶,包括中船防務、中國重工、天海防務等多家船舶制造公司今年來均“接單到手軟”,產能排滿、延后已成普遍現象。
需要提及的是,今年以來船舶完工交付也已出現明顯增長趨勢。在業內看來,國內船廠未來2-3年將會迎來交付高峰,而利潤也有望進入兌現周期,船舶制造行業有望迎來整體盈利修復。
單月全球占比一度達75.29%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前7月,全國造船承接新船訂單4476萬載重噸,同比增長74%,而截至7月底,國內造船手持船舶訂單達到1279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3.4%。
其中,承接出口船訂單為414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75.6%。而至7月末,手持出口船訂單1188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9%。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7月,國內造船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67.7%和52.9%。換言之,在新接訂單量方面,國內造船已經奪下全球超2/3的市場份額。而按修正總噸計,國內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也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62.7%和47.3%。
相比之下,日韓前7月的新接訂單量全球市場占比則分別為9.2%和21.5%,已經被明顯拉開身位。
國內船舶制造業進入行業“大周期”已成為共識。前述中國船舶人士表示,行業未來5-10年整體上基本處于換代階段,今年一季度以來,訂單情況就開始明顯增長,景氣度持續提升。
按照上述人士所言,船舶拆解周期性基本跨度20年左右,當前船隊平均年齡持續提升,替換需求臨近。根據Clarksons數據顯示,2013年后全球船齡開始持續提升,至2022年全球總噸規模大于100噸的船舶平均船齡已達21.7年。
在今年二季度,船舶訂單情況就進一步提升。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國內船舶新接訂單量環比增長48.2%,手持訂單量環比增長8.2%。其中6月的新接船舶訂單量便達到1122萬載重噸,三個月滾動同比增幅擴大36.63個百分點至79.49%。
從整個上半年看,全球船廠接獲新船訂單累計782艘,國內船廠便新承接了其中的454艘。以修正總噸數計算,在全球占比一度達到75.29%,幾乎達到歷史巔峰。
多家公司“訂單拿到手軟”
前述船廠人士向記者表示,到目前為止,該船廠2026年的產能已經全部排滿,2027年接了快一半,甚至有些生產線已經排到2028年。實際上,中國船舶早在年初時便喊出“訂單較為飽滿,訂單排期已至2026年”。
這也主要得益于中國船舶訂單結構的微妙變化。該公司透露,過去訂單主要以散貨船為主,而目前市場需求層面發生了顯著變化,公司已切入大型集裝箱船、LNG船、PCTC船等高端船型賽道,而單艘載重噸較散貨船有明顯下降。
就在8月21日,中國船舶旗下大連造船聯合中船貿易,成功承接2+2艘17.5萬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新造項目。該項目將在大連造船本部進行建造,截至目前,大連造船手持LNG運輸船訂單數量超過10艘。
訂單“接到手軟”的情況在其財報中也有所反映。在過去三年財報中,中國船舶存貨余額一直維持在314億元-327億元之間,而在今年一季度末,這一數字突增至356億元。而合同負債也出現明顯提升,今年一季度末,其合同負債較去年末增長近16億元至511億元,這一單季增長額度甚至高于過往一年的增長。
“訂單接到手軟”的不止中國船舶一家,包括中船防務、天海防務、中國重工也出現類似情況。
中船防務近期在互動平臺中透露,該公司手持造船訂單飽滿,交船期最遠已排至2027 年,產能剩余空間有限。該公司同時稱,將通過壓縮關鍵節點周期,提升船塢使用效率、及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等方式,進一步釋放產能。
而天海防務也在機構調研中表示,今年上半年的新簽訂單同比2022年上半年增長約30%,總體在手訂單的金額也處于歷史最高的位置。中國重工方面也表示,公司新船訂單承接情況良好。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二季度中國造船產能利用監測指數(CCI)為798點,10年來首次接近800點,創近年來新高。與去年同期700點相比,提高98點,同比增長14%;與一季度772點相比,提高26點,環比增長3.4%。
今年有望成為利潤兌現元年
國內船舶制造在過去經歷了多年的產能出清,自2020年才開始回暖向上。但此后兩年,大部分上市船廠的業績依舊虧損。2021年,中國重工、中國船舶、中船防務等船舶制造上市公司扣非后凈利潤皆為虧損。
在業內看來,由于造船交付周期較長,利潤拐點通常比訂單增長推遲2-3年,今年有望成為船舶訂單交付后的利潤兌現元年,預計2023年中國船舶新船交付將大幅上升,2023年下半年開始釋放利潤。
從數據上看,這一趨勢已經有所體現。根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7月,全國造船完工240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5.6%,而全國造船完工量870萬修正總噸,同比增長30.2%。
而且,目前新船價格指數近年來也在企穩提升。據了解,2022年以來,新船價格指數繼續上漲,但漲幅有所收窄。而2023年以來,新船價格穩中有升。6月份,Clarksons新船價格指數收于171點,同比上漲9點。從整個二季度看來,Clarksons新船價格指數上漲6個點。
招商證券分析認為,從價格端,新造船價指數提升,原材料成本下降,板塊盈利空間進一步擴大。而從成本端來看,二季度上海造船板價格經歷了較大幅度的下滑,目前相比一季度末,20mm和10mm造船板價格分別下降7.6%和7.4%,均處于較低水平。該機構認為,船價與材料成本的剪刀差擴大,船舶制造板塊盈利有望繼續上行。
盈利修復在上市公司中報中也有所體現。中國重工預計今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9億元至2.1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實現扭虧為盈。而中國船舶則在上半年業績預告中表示,上半年預計實現凈利潤5億元-6億元,同比增加約155.43%至206.51%,其扣非凈利潤有望在三季度迎來拐點。
華創證券也認為,量價齊升疊加鋼價下行等因素,造船業盈利復蘇曙光已現。該機構也預計國內船企將陸續迎來業績改善的拐點。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