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三星堆黃金之謎(上):古代有哪些制金技藝?
近日在微博上,小伙“才疏學淺”15天花了20萬,用500克黃金純手工復原三星堆黃金面具,被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喊話:“來我們修復館上班吧!”一時間再次引起網友對三星堆黃金面具的熱議。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有很多磨具輔助匠人打造金器,那么古代又有哪些制金技藝呢?
錘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此法乃利用金、銀極富延展性的特點,用錘敲打金、銀塊,使之錘打成薄片,再造成各種器形和紋飾。先秦時代制作薄片技術已十分成熟。
明中期 銅鎏金錘鍱獅子 (一對)
錘鏨法
金性柔軟,在金片的前后各劃平行線條,折起后紋飾便自然有凹凸,可刻立體紋飾。
鎏金雙鴦團花紋大銀盆,法門寺博物館藏
鑄造
金屬制器的另一大工藝是鑄造。黃金經過熔解、鑄成塊狀后,在模具中直接鑄造出器形,常可見縮松、縮孔等痕跡。
虎豕咬斗紋金,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藏
制絲
金絲制作的方法主要有扭卷以及拉拔法兩種。扭卷法是指將長金薄片卷扭,讓它自然盤繞出一個空心的圓柱體。
炸珠
將黃金溶液滴入溫水中,制成極小金珠,謂之炸珠。炸珠形成的金珠通常焊接在金、銀器物上以作裝飾,如聯珠紋、魚子紋等。
唐 炸珠鳥罐
烤藍鎏金炸珠耳環
掐絲
將金銀或其他金屬細絲,按照墨樣花紋的曲屈轉折,掐成圖案,粘焊在器物上,謂之掐絲。
掐絲純金雙龍戲珠活環手鐲
金掐絲嵌寶海棠形五福捧壽粉盒一件
還想了解更多金器的精美制作工藝嗎?請繼續關注“三星堆黃金之謎(下)”,帶您走進古代工匠的瑰麗世界。
(原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