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崖上廣陵絕
《廣陵散》是中國音樂史上的曠世名曲,但據說一度失傳,《世說新語》中就曾記載道:
“嵇中散(嵇康)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那么,《廣陵散》又是如何失而復得,一直流傳至今了呢?
對此,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里告訴我們,是魔教的長老曲洋接連盜挖了二十九座古墓,最后于蔡邕的墳墓中獲得了《廣陵散》的曲譜,曲洋和他的演奏搭檔———衡山派二號人物劉正風一起遇難之后,此曲又被令狐沖和任盈盈這對夫妻傳承了下來。
我沒有看過中國民樂史方面的正規教科書,不知道曲洋和劉正風是否已經被作為古代音樂家而列入其中,但是有一點疑惑確實是從《世說新語》和《笑傲江湖》里都沒有找到答案的,那就是:《廣陵散》既然是名滿天下的琴曲,當年一定是曾經火爆過,點擊率超高,那曲譜也想必在從漢到晉的音樂培訓班里人手一冊,怎么會嵇康一死,就只得靠曲洋去挖墳了呢?
對于上面的疑惑,我自己倒是也有一點想法,不敢說是答案,只能算猜測。
我想,古人理解中的名曲,可能和點擊率的關系并不大,或者說多少人點了贊并不說明什么,關鍵可能還是要看是什么人點贊,就好比俞伯牙認可樵夫鐘子期的點贊,但如果是鐘子期之外全天下別的樵夫都點贊,俞伯牙也可能會提前摔琴。黑木崖上面,會彈琴拉曲的未必就一個曲洋,論演奏手法,也未必就都不如衡山派的劉正風,但是那些人,可能并不欣賞《廣陵散》,能欣賞《廣陵散》的人,比如劉正風、令狐沖和任盈盈,可能也同樣欣賞不來黑木崖上面點擊率超高的曲子。
由此可見,古人或許覺得,名曲并不因喜歡的人多而為名曲,而是很可能相反,恰恰因為喜歡的人少而為名曲,這就是所謂的曲高和寡,畢竟寫曲子不是包餃子,找到大把的韭菜就算有了成功的基本保障。
所以,也許在古人看來,點贊的價值和大前提很有關系,這個大前提就是你的創作是由什么地方的人來評鑒,假如是傻子扎堆的地方都給你的創作點贊,那與其說值得自豪倒不如說實為恥辱。
換而言之,《廣陵散》如果在黑木崖上面竟然于琴曲排行榜上名列前茅,那黑木崖一定不是小說中所寫的那個“離平定州西北四十余里”的黑木崖了。
曲洋在黑木崖上找不到《廣陵散》的知音,固然可能是悲哀之事,卻也反證了此曲的不同凡響。
最后,順帶提一下,與黑木相對的是白木,論拆字式影射,金庸先生這種老一輩文化人,功力比缺文少墨的前度劉郎,那要高出不知多少倍了。
??備注:盛世益隆,杜肅亦增,而文水之雅量則未必常有,故為防失聯,請長按或掃描如下二維碼添加作者個人微信號。此號僅供已經關注本公眾號的讀者備用,日常情況下恕不寒暄問候亦不閑聊,還望大家諒解。
??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