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文化與收藏的研討會在滬舉行 專家獻計弄堂博物館
弄堂文化是上海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是城市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文化景觀。昨日下午,在上海第一家弄堂博物館——西王花園弄堂博物館里,舉行了一場關于弄堂文化與收藏的研討會,來自靜安區石門二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王頡鳴、文博專家、原上海博物館黨委副書記王蓮芬、上海視覺學院教授、原上海歷史博物館館長張嵐等來自政府、收藏界的專家學者數10人出席研討會,共同探討弄堂文化與收藏。
(資料圖)
研討會現場
靜安區石門二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王頡鳴致辭
會上,王頡鳴表示,石門二路街道可能是市區內最小的街道之一,所轄面積1.07平方公里,但人文底蘊深厚,可以說是上海的文化高地之一。轄區內的弄堂博物館雖小,但希望能從小處入手,細處發力,打造成“小、特、優、精”的博物館。
弄堂:見證了歷史變遷,喚起了兒時記憶
西王花園弄堂博物館館長潘宗成發言
“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是千千萬萬上海人最常見的生活空間,構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部分。上海人各階層聞人,典故和記憶,與洋房、公寓和石庫門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對于弄堂文化的研究,不僅研究了文化,感受了歷史,也是對過去的一本回憶錄。”西王花園弄堂博物館館長潘宗成的開場白引起了與會專家學者的共鳴。
上海視覺學院教授、原上海歷史博物館館長張嵐發言
很多專家也感同身受,回憶起了弄堂生活。張嵐說道:“以前,住在石門一路附近的弄堂里,工作、生活都在附近,買東西甚是方便,極其適合居住。在石庫門弄堂里,大家生活在同一棟樓里,樓上樓下知根知底。燒菜時,蔥姜不夠了,都可及時共享。但附近很多石庫門房子拆了,甚是可惜。”
而王蓮芬兒時住在老西門吉安里,由于動拆遷,最近還特意去過那里。“我們那作為保護建筑保留下來了”,她有點興奮地說。
眾多專家紛紛表示,弄堂里的磚、瓦、墻,生活空間都有很多故事和回憶,值得去挖掘、用視頻等現代化的手段把它保留下來。
弄堂博物館:保留歷史和記憶的親民博物館
在研討部分,弄堂文化的研究和收藏不僅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更是對人文精神的弘揚。專家學者建議弄堂博物館進行明確定位,以便更好服務群眾。潘宗成表示,弄堂文化博物館服務的對象大部分是基層群眾,作為基層博物館,將成為滬上眾多博物館的有益補充。在展品方面,更需要的是一種抹去浮華的返璞歸真。從功能上來說,展示、宣傳、教育、服務、保護修復、研究等功能必不可少。陳列布展時就必須從實際出發,加入普及型的元素,建設一座親民型的博物館。
文博專家、原上海博物館黨委副書記王蓮芬發言
王蓮芬也不約而同地說到弄堂博物館的定位,應該貼近群眾。她說:“上海石庫門弄堂史的內容融入到博物館里,也可以讓更多熟悉上海弄堂文化的志愿者成為講解員,讓更多的人了解上海的住宅環境。說不定未來會成為上海的標志、靜安區的標志、石門二路街道的標志。”
“博物館的定位很重要”,張嵐說道,他還建議弄堂博物館按照藏品主題,每個月推出一個小型展覽,“例如,糖紙展,可體現當時的工業狀況和設計風格;還有鈴鐺展、藏書票展、書法展等。”
當然,博物館的運營也很重要。北京嘉德國際拍賣公司現當代陶瓷顧問、鑒賞家熊中富則建議可以制作一些弄堂文化的衍生品,申請專利等,來發展弄堂博物館。
當日,上海靜安收藏協會收藏文化體驗中心也同時揭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