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今熱點:佳節可以有多美?國窖1573在傳承中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生
“船爭先后渡,岸激去來波”。這是唐代詩人儲光羲描寫端午節龍舟競速的詩句。
【資料圖】
歲月更迭,如今,賽龍舟依然是很多中國人過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龍舟,連接著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年復一年的劈波斬浪中也完成與時代的對話,實現文化的延續。
不過,這條“龍舟”有點特殊。它出自國風守藝人雁鴻之手,由中國絨花制作技藝制作而成,昂首前行的龍舟,輔以艾草、粽葉點綴,裝置整體以綠色為主,藍、金色為輔,明快而富麗。
這是國窖1573與雁鴻的第二次合作。不僅讓人們在端午節期間感受到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也讓中國絨花制作技藝被看見。
品味的邂逅
絨花,諧音“榮華”,寓有吉祥、祝福之意。這是雁鴻選擇絨花制作端午龍舟的初衷。再者,因絨花制作的特殊性,拴拍子、剪拍子,搓絨條、剎活兒、攢花,每道流程都需要匠人純手工完成。
了解瀘州老窖酒釀制技藝都知道,其釀造工序繁雜。要經過精選原料、粉碎、拌糧潤糧、拌糠、上甑蒸酒蒸糧、摘酒、出甑攤晾、拌曲、入窖、封窖發酵、開窖滴黃水、起運母糟并堆砌母糟等十二道工序,每個環節的精益求精,一代代釀酒師的匠心堅守,才能釀出一瓶瓶品質卓越的美酒。
雁鴻感慨,“它們都是從歷史中來,都是國寶技藝,并且依舊綻放著奪目光彩。此次兩種國寶技藝相逢,也是一次品味的邂逅。”
于是,雁鴻選擇利用中國絨花制作技藝,將龍舟、艾草、粽葉等端午節必不可少元素結合創作出“云龍出水”。昂首前行的龍舟猶如云龍出水, 一往無前,更是對人們的美好祝福,風調雨順、事事如意。輔以艾草、粽葉點綴更是驅邪辟毒,身體安康的祈福。
雁鴻第一次出圈,也是因一條絨花頭飾視頻。
2018年,因復刻《延禧攻略》里的絨花頭飾,雁鴻的作品開始受到網友喜愛,此后,她以手工博主的身份,活躍在各社交平臺。復刻《清平樂》中宋代皇后佩戴的九龍四鳳花釵冠、《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里盛明蘭大婚時佩戴的鳳冠等,不少網友稱雁鴻為“手工大神”。
2019年,她受邀赴英國牛津大學演講,以《中國創作的一萬種可能》為主題,介紹自己走上古風創作的始末。
為了讓世界看到中國的傳統文化。雁鴻不再滿足于只當一個手工愛好者或文化的旁觀者,而是決定以專業的中國技藝人身份,系統學習傳承久遠的傳統工藝。
雁鴻輾轉找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倪成玉老師,學習了更為系統的花絲鑲嵌技法,成為中國花絲鑲嵌技藝匠人。
國窖1573與雁鴻的第一次合作,是采用傳統花絲鑲嵌創新工藝和宮燈、吉祥瑞獸相結合,創作“品味中國年”主題宮燈作品,共同演繹中國年文化,傳遞新春祝福。
在傳承中創新
非遺的創新是內外兼修的。除了使其實現當代價值、融入人們的現代生活。更要不斷把握時代的發展脈搏,接力傳承、開拓創新,才能使非遺更好地從“歷史”走向“未來”。
就像雁鴻對花絲鑲嵌和絨花工藝的傳承一樣,作為中國白酒釀造工藝與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國窖1573也一直致力于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讓活文物生生不息,讓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國窖1573用始建于公元1573年,連續不間斷使用至今的1573國寶窖池群,以及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釀造,被譽為“活態雙國寶之釀”。
“活窖池”歷經450年持續釀造,窖泥微生物不斷馴化富集,形成龐大的微生物體系, 所釀造之酒質日臻完美;“活技藝”經元、明、清三朝而創制、定型、成熟,經24代傳承人“活態傳承”,699年經久不衰。
又因堅守“有機高粱”的種植標準,國窖1573從土壤、種子、禾苗、原糧到釀造蒸餾,全產業鏈施行有機化管理,保證產品的天然和安全,已成為獲得國家“有機食品”認證的濃香型白酒。
如今,國窖1573與中國絨花制作技藝的邂逅就仿佛是時空交錯間歷史文化的一次相遇,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當然也是因為這一次邂逅,讓人們了解一杯白酒、一朵絨花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感受中國幾千年不變的文化傳承。(中新經緯APP)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