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鐘愛西安的夜晚?
近日
新華社刊發了多篇稿件
關注西安豐富夜間生活
(相關資料圖)
西安的夜有多美?
一起來看
古都西安:
后備箱集市豐富夜間生活
7月4日,游客在位于西安市浐灞生態區的后備箱集市游覽。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下午五點半,太陽仍然懸在天空,映射出灞河的粼粼波光。微風攜帶著熱騰騰的空氣撲面而來,“90后”李佳嶸打開汽車后備箱,開始布置自己的小攤位。
“我自己開了一家化妝品公司,晚上來擺攤兒不完全是為了掙錢。這里可以結交到許多朋友,比窩在家里玩手機、看電視有趣。”李佳嶸說,緣于擺攤兒,她已經建起一個200多人的同好群,平時有空會約著一起騎車、兜風。
李佳嶸的攤位設在陜西省西安市浐灞生態區,臨近寬闊的灞河。據她介紹,三年前陸續有年輕人到這里擺攤,因附近曾有一家名為“后海”的餐廳,所以人們漸漸將這片地方稱為“西安后海”。
地處內陸腹地的人,對大海總是格外向往。穿城而過的灞河滿足了西安人的這種向往。落日余暉映在流淌的河面上,壯觀的斜拉橋絢麗奪目,河岸的燈光五彩斑斕,猶如星光點綴其中,營造出一副別樣的城市夜間氛圍。漫步灞河岸邊,晚風拂面,河景醉人,品味咖啡,品嘗美食,仿佛置身于童話世界。
后海資料圖
夏夜,這里便成為年輕人的休閑娛樂打卡地。許多像李佳嶸一樣的年輕人來到這里,一邊擺攤兒,一邊結交來自天南地北的朋友。
短視頻和社交媒體的傳播,使得“西安后海”迅速走紅,但擁擠的人群給附近交通、管理等帶來挑戰。今年以來,浐灞生態區綜合統籌安排交警、城管、保潔等力量,引導周邊地區有序發展。一個更加成熟的夜間創意集市逐漸形成。
后海資料圖
年輕的攤主發揮藝術創造力,精心布置的陳設和裝飾品,把攤位打造成一個個小小的藝術空間,充滿了時尚文藝氣息。現場烹飪的食品,香氣四溢,煙火氣十足,滿足了年輕人“吹著海風,吃著燒烤”的暢想。
“這里以前是由年輕人自發形成的集市,公司介入運營后,從品牌招募、食品安全、從業人員資質等多方面進行了改善。目前,整個集市有180個商戶,以年輕人為主,每天晚上人流量達兩三萬人次。”運營“西安后海”的一家企業負責人王譯說。
后海資料圖
除了社交娛樂外,也有一些年輕人選擇在“擺攤兒”中鍛煉自己,尋找商機。27歲的王世豪便是其中之一。白天在建筑公司工作的他,夜晚在“西安后海”經營著一個漢堡攤位。為此他提前注冊了一家餐飲公司。
7月4日,游客在位于西安市浐灞生態區的后備箱集市游覽。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從擺攤學起,交最少的學費,學最實用的課。”王世豪說,從攤位布置、原材料采購、口味研發,他都親自把關。小小的攤位成為他實現創意的大舞臺。
專注于文旅研究的西安科技大學教授崔琰認為,“西安后海”作為一個快速成長起來的新興景點,火爆程度甚至超過了西安的一些老牌旅游景點,催生了火熱的夜間后備箱集市,打造出一個獨特新穎的城市夜間消費形態。
“后備箱集市等新消費場景的出現,反映了一部分年輕群體的生活觀。有的是為了生計,有的不一定缺錢,帶著一種玩的心態追逐一種潮流,因為開車賣東西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一定程度上,這也為一些年輕人探索創業夢提供了機會。”崔琰說。
太陽漸漸沉沒于灞河邊際,灞河沿岸熙攘喧鬧,人流涌動,打扮靚麗的男孩女孩穿梭其中,時不時停下打卡拍照。
7月4日,游客在位于西安市浐灞生態區的后備箱集市游覽。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行走其間,個性化的設計和標語隨處可見:“把生活調成自己喜歡的頻道”“咖啡、奶茶、檸檬茶,嘗盡所有世間美味,笑對人生世態芳華”……“這些標語也表達了我們年輕人笑對人生的心態。”李佳嶸說。
每個夜晚,這種熱鬧的景象都會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凌晨兩三點鐘。
夜跑、夜騎……
在古都西安
感知中國夜間體育熱度
8月6日晚,市民在位于西安市未央區的一處公園內鍛煉。新華社記者 張京品 攝
太陽落山不久,71歲的肖元春開始了例行的健身鍛煉。肖元春的鍛煉地點位于城市干道旁的一個“口袋公園”,這里擺放著單雙杠、扭腰機等健身器材,家住附近的肖元春有時間就會來鍛煉。
像肖元春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加入夜間鍛煉的隊伍。行走在夜間的西安城,公園里、馬路上、河道邊,夜跑、夜騎和從事球類運動的人群很多。
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大運動場地和體育設施建設,推動學校體育場地等設施向公眾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打造“15分鐘健身圈”,一些健身場所開放到深夜。
曲江池遺址公園資料圖
熱身、慢跑、拉伸,將運動數據上傳至朋友圈。晚上9點,在西安的曲江池畔,趙文龍熟練地完成了一系列夜跑“打卡”動作。
35歲的趙文龍有著近20年跑齡,他在10年前創辦了“怪獸跑團”,吸引數千名各個年齡段的跑步愛好者加入。
8月5日晚,一場青少年冰球比賽在西安市“創聚冰雪”真冰場舉行。新華社記者 鄭昕 攝
近年來,跑團成員的夜跑形式之變讓趙文龍頗為感慨。“最開始夜跑時,基本每周都會在大明宮、城墻、曲江池這些地標點組織上百人的活動。這些年西安各地建成了不少公園,跑步環境更加友好,大家可以通過運動軟件在不同地點實現線上同跑。”趙文龍說。
西安市住建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西安市按照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積極加快城市“口袋公園”建設,以解決高密度城市中心區居民對公園的需求。
數據顯示,擁有約1300萬人口的西安市目前已建成“口袋公園”和綠地廣場1000多個,綠道總長度超過1000公里。這些公園和廣場很多都配套建設了健身設施,成為市民休閑鍛煉的便捷場所。
從城墻根到灞河邊,從白鹿原到秦嶺下,夜幕降臨后總能看到一輛輛涂裝精美的自行車飛馳而過。車上的騎行者身著五彩騎行服,英姿颯爽。今年29歲的趙文哲就是偏愛夜色的騎行者之一。
趙文哲加入的騎行群有300余名“騎友”,每天下班之前看看群內的“約騎”信息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習慣。“夜晚騎行路況較好,而且還可以欣賞城市夜景,在鍛煉身體的同時放松心情,大家一起夜騎比較安全也很快樂。”趙文哲說。
不止是夜跑、夜騎,飛盤、腰旗橄欖球、陸地沖浪、酒吧棒球等夜間運動近年來也在流行,人們有了更多在夜晚揮灑汗水的選擇。
今年6月發布的《2023年中國城市夜間經濟發展報告》顯示,西安夜間經濟繁榮指數進入全國前十名行列,文體旅融合的“多點開花”助推了中國城市品質的提升。
美術館、大劇院、博物館……
古都西安
夜間文化體驗更多元
7月4日,游客在西安美術館參觀“意大利當代藝術絲路行”展覽。新華社記者 張思潔 攝
綠樹蔭濃夏日長。晚上6點,艷陽尚未褪去,古都西安的夜已悄然爬上檐梁,在一座座現代文化場館中拉開帷幕。
來自重慶的游客李鈞與陳冰,駐足于西安美術館“意大利當代藝術絲路行”巡展的一件展品前,輕聲討論觀展體驗。他們告訴記者,在得知美術館開放時間持續至晚間10點后,他們決定先參觀藝術展覽,待燈火璀璨再游賞位于同一街區的網紅景點大唐不夜城。
大唐不夜城資料圖
暑假來臨,為了更好滿足民眾的夜間文旅體驗需求,古都西安多個文化場所宣布延長開放時間,同時還延長了地鐵等公共交通的夜間運行時長。
“暑期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出游越來越多,白天天氣炎熱,夜間出游體感溫度更為舒適。文化場所延長開放時間,推出夜間文化體驗新場景,為游客的夜間休閑、出游、參觀提供了更多選擇。”專注于文旅研究的西安科技大學教授崔琰說。
大唐西市博物館資料圖
梳唐髻、著唐裝,共同學習唐禮、唐茶……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不久前舉辦的“博物館奇妙夜”,吸引不少孩子參與。
“中國古代就有夜游、夜娛、夜宴等傳統,夜色下人們或吟詩賞月,或論道品茗。我們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活動中,讓孩子們在長安西市原址上沉浸式感受古人的夜間生活,寓教于樂,受到家長和孩子們的歡迎。”大唐西市博物館館長王彬說。
逛展、夜游博物館……文化場所的夜間開放,豐富了夜間文旅產品的供給,折射出人們對高質量文化體驗的追求。
這是在陜西大劇院上演的《托斯卡》劇照。新華社發
在陜西大劇院與國家大劇院、上海歌劇院聯合制作的歌劇《托斯卡》現場,來自長沙、現年60歲的王先生表示,自己是一名“歌劇迷”,此次特意來西安觀看國內自制歌劇。
陜西大劇院歌劇制作人朱翊彰介紹,隨著物質水平的提升,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愈發多元,對高質量文化體驗的需求愈發旺盛。今年4月,由陜西大劇院與國家大劇院聯合演出的歌劇《茶花女》,開票30分鐘就售出2000余張。
陜西大劇院資料圖
據了解,今年以來,陜西大劇院及其關聯劇場已上演歌劇、戲劇、舞劇、音樂劇、音樂會等多品類演出296場,90%以上都在夜間時段呈現。其中,在3月至6月共進行175場演出,觀眾累計達14.5萬人次,相較2019年同期增長18%,平均上座率達到77.38%,呈現穩中有升的特點。
崔琰表示,美術館、博物館、大劇院等文化場所推出的夜間文旅場景,改變了“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傳統旅游模式,豐富了民眾夜間出游業態,有效延長了游客的停留時間,帶來夜間經濟的消費聯動,帶動演藝、餐飲、娛樂、住宿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
站在美術館門口的臺階上,陳冰注視著大唐不夜城街區內熙熙攘攘的人群,其中不乏綠裙粉黛者手持團扇,言笑晏晏。
“這是一種很神奇的感覺,仿佛走進了歡鬧的盛唐街市。”陳冰興奮地說,“以前只覺得夜晚就是味蕾的盛宴,沒想到也可以如此厚重、如此綿長。”
西安
古老與時尚并存
西安的夜到底有多美?
期待您親自前往探索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