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喀喇昆侖公路】援巴英烈,這盛世如您所愿
編者按
1966年至1979年,中國2萬名筑路官兵置身巴基斯坦平均海拔6000米的雪域高原,在生命禁區與巴基斯坦筑路部隊聯手并肩,以犧牲700多名官兵為代價,修通了全長1000多公里的喀喇昆侖公路(中巴友誼公路),創造了舉世聞名的人間奇跡。其中,有88位中國烈士長眠在巴基斯坦北部的中國烈士陵園。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年是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啟動10周年。8月,30名援巴老兵和烈屬將訪問巴基斯坦,重走中巴公路,祭奠英烈。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全程參與報道,從今天起推出《重走喀喇昆侖公路》專欄,敬請關注。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徐亞平 通訊員 童丹平
8月9日18時,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簡稱塔縣)城外,7輛吉普車一字排開,車頂上兩名精神抖擻的青年志愿者迎風而立,他們高擎的橫幅上,“熱烈歡迎中國援巴烈士親人和老兵赴巴訪問團”赫然入目。不多時,一輛大巴穩穩停在車隊前,志愿者迎接的人到了。
隨后,吉普車隊引導訪問團進城,下榻于蒲犁3200酒店,舉行了簡短的歡迎儀式。酒店負責人查娟說:“當我了解到援巴英雄的事跡后,我被深深地感動了!喀喇昆侖公路是中巴友誼的橋梁,也造福了我們當地的百姓。很榮幸,今天我能為援巴烈屬和老兵盡一點綿薄之力。”
訪問團成員來自五湖四海,其中包括烈屬7人、老兵10人、志愿者6人,還有3名隨團采訪的央視記者。來自安徽的援巴老兵毛偉欣慰地說:“今天是我退伍后第一次重走喀喇昆侖公路。公路的發展變化、當地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塔縣志愿者的熱情服務,讓我覺得當年的一切努力和付出,都值得!”
1966年6月至1979年11月,中國與巴基斯坦聯合修筑跨國互通的喀喇昆侖公路,協議里程全長1173公里,其中我國境內420公里,巴基斯坦境內753公里。所穿越的地區,聚集著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也有著最復雜和陡峭的地勢。歷盡千難萬險,歷時13年有余。橫空出世的這條公路,被評為“世界十大險峻公路”之一。為了修筑這條路,中巴兩國犧牲700余人,其中88位中國烈士長眠于巴基斯坦。40余年來,許多援巴烈屬及老兵一直沒能出國為烈士掃墓,成了他們心中的隱痛與遺憾。
今年8月,岳陽志愿者牽頭舉辦“重走喀喇昆侖公路”、祭拜援巴烈士活動,得到援巴老兵、烈屬積極響應,他們紛紛如約來到中巴公路的起點喀什會師。
最早報到的,是當年筑路工程指揮部負責人李華仙的兒子李忠。李華仙是湖南茶陵人,13歲參加革命,跟著中國工農紅軍上了井岡山。李忠,也是13歲出征,隨父參加中巴公路建設。他告訴記者:“中巴公路第一期援建工程中,父親3年沒回過家,第二期4年也沒回過家。施工期間他拖著一條傷殘的腿,拄著一根拐杖,帶領戰士們在4700米的高海拔地區風餐露宿,開山鑿壁,架橋修路,做出了積極貢獻。”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當年,我們身穿綠軍裝、胸戴大紅花開往軍營。那天下雨,淋濕了紙扎的大紅花,軍裝都被染紅了。”岳陽老兵田念勝清楚地記得,“從和靜縣向巴基斯坦進發,到達三岔口兵站是5月19日,因為那天是我的生日。”
1978年5月入巴的岳陽老兵劉獻榮回憶,他在援巴一支隊二大隊三排工地負責熬瀝青,柴油淋到煤與木材上,得用鼓風機助燃。他成天被弄得滿臉烏黑,還沾有瀝青。連肥皂也很難洗凈,只好用汽油洗臉洗手……
安徽老兵齊繼斌對記者說,在巴基斯坦,他們長期戰斗在荒無人煙、高寒缺氧的懸崖戈壁。工地隨時有塌方。山上滾落的石頭,曾奪走很多戰友的生命。“我盼望能給犧牲的戰友敬一杯酒!”
遠在巴基斯坦吉爾吉特中國烈士陵園的英魂,是否越過喀喇昆侖回過故鄉?故鄉親人的思念與呼喚,風兒可曾帶到了遙遠的異國他鄉?援巴往事雖已過去四五十年,援巴烈屬和老兵從來沒有忘記這段刻骨銘心的歷史。
烈屬趙萬霞、趙萬惠姐妹倆向記者講述,她們的哥哥趙萬林是1976年犧牲的。母親接到噩耗后,整日以淚洗面,一病不起。她臨終前交待,姐妹倆有機會一定去看看葬在國外的哥哥。這些年,姐妹倆四處奔波,打探消息,總算等來了出國祭拜哥哥的機會。“這一次,終于可以實現父母遺愿,告慰二老和哥哥在天之靈。”
天空澄澈,雪山巍峨,路邊的格桑花在風中搖曳。日前,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地標建筑亮起中巴兩國國旗顏色燈光,慶祝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啟動10周年。
這盛世,終已如您所愿!援巴英烈們,安息吧!
(一審:龍曉龍 二審:劉樂 三審:蔣玉青)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