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湖南澧縣:“活化利用”讓長江史前文明遺址煥發新風采
【資料圖】
新華社長沙8月17日電題:湖南澧縣:“活化利用”讓長江史前文明遺址煥發新風采
新華社記者郁蔥、蘇曉洲
文物展陳突出地域特色,史前遺址成為中小學第二課堂,常年舉辦創新創意文化活動,遺址保護兼顧居民生產生活……西洞庭湖畔的湖南省澧縣,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城頭山遺址、雞叫城遺址,以其為代表的澧陽平原史前遺址群是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記者近期在澧縣采訪看到,各類珍貴文物在得到妥善保護的同時,“活化利用”正讓古老文明煥發新風采。
近日,記者來到被譽為“中華城祖·世界稻源”的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澧縣縣委宣傳部新聞中心主任陳進勁介紹,城頭山遺址保護工程自啟動以來,國家和地方累計投入資金4.6億元,現已建成占地662畝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很多環節都拓展了人們對“長江文化”歷史淵源的認知:最寬處約70米的護城河,顯示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們就認識到護城河灌溉、防御、運輸和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的綜合功能;遺址展館內,保存著城頭山古城墻從距今6000年以來4個主要歷史時期的營造進程,顯示城墻早期源自用于阻擋洪水的堤壩;遺址博物館展柜中,陳列著距今5000多年的炭化稻谷、又圓又“萌”的陶器;遺址展館中,南北走向的“城中大道”和排列有序的房屋遺跡,向世人展示了以“飯稻羹魚”為主要特點的史前農業社會真實場景,讓人感到既震撼、又親切。
澧縣文旅廣體局副局長曹毅介紹,澧陽平原史前遺址群得到了妥善保護。作為“考古中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點項目,雞叫城、孫家崗、李家崗等遺址正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并編制遺址保護規劃和方案;長江中游史前文明“彭頭山文化”發現地——彭頭山遺址,已實現重要考古探方和史前場景的復原展示;對開創了南方“環壕聚落”先河的八十垱遺址,實施了環境整治、開辟了小型展示館……
在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古代稻田,微風拂過,稻浪滾滾。陳進勁介紹,澧縣在遺址公園及周邊的田野,經常舉辦稻田彩繪節、風箏節等文化活動。園方還與附近的弘毅學校等中小學合作,讓孩子們在老農示范帶領下,到古稻田中踩著稀泥插秧,既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又體驗古人稼穡艱辛。
據了解,澧縣各界在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同時,圍繞“讓文物活起來”下功夫。比如彭頭山遺址、八十垱遺址以改善遺址環境與老百姓生產生活為切入口推進遺址保護項目,遺址建設的保護用房兼具展陳功能,把遺址開辟成學校的第二課堂,常年組織學生在遺址保護區踏青、秋游;修建遺址保護區游覽便道,充分考慮保護周邊居民宅基地、責任田,方便當地通行小型農用車等需求;遺址及時開展渠道清淤、河道疏浚,令洪水季節排澇暢通,既讓遺址本體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又讓遺址保護區內的稻田灌溉、防洪得到充分保障。
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相結合,使得澧縣民眾對遺址保護的積極性很高。曹毅說,現在遺址周邊只要有違法動土等破壞情況發生,都會有當地村民及時向看護人員反映。“澧陽平原史前遺址群文物保護社會基礎日益扎實,我們有信心將文物資源變為高質量文旅產業發展品牌,更好發揮‘喚醒’長江古代文明的作用。”(完)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