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蓋住四個字,看不清藥品說明書,不想忍了!
作者:sheryl
來源:視覺志(ID:iiidaily)
(相關資料圖)
“你幫我看看,這說明書上是怎么說的,是治我這個病的嗎?我別吃錯了,到時候還要給你們添麻煩。”
每次去爺爺家,我都會被委任一個重要工作——把每張藥品說明書上面的字,重新用白紙寫一遍放大版。
原本以為這樣的“中譯中”行為只發生我們家,后來和同事朋友偶然間聊起時才發現,被藥品說明書困住的現象,普遍地在每個老人家中上演。
只是很少有人關注這件事,并愿意為他們去發聲。
看不清的說明書
一個米粒能蓋住4個字,一張巴掌大的說明書能寫滿幾千字。
這種看上去離譜的事兒,在醫藥行業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就拿硝苯地平這種高血壓患者日常離不開的藥來說吧。一張說明書上,除去生產廠家和地址、藥品備案編號,真正的用藥指導和緊急說明也就幾百字。
可就這么重要的信息,卻非要用最小的字體、4磅的字號來印刷。
不說高血壓患者,就是普通人看了都要頭暈眼花,生怕一個不小心吃錯了劑量。
還有心臟病用藥的說明書,除去化學結構式,6700多字用最小的字號,密密麻麻印在面積約為A4紙一半大小的紙上。
隨手拿幾種常用藥,每個品牌的說明書上,放幾粒大米都能遮住超過4個漢字。別說老年人看得費勁,年輕人都要連蒙帶猜才能看明白。
微博上“藥品說明書字小如蟻”的話題,更是引來數十萬人的吐槽。
就連藥店的工作人員,都吐槽這種說明書是“微雕印刷術”,簡直是治病救人路上的絆腳石!
面對消費者的質問,一些藥品商家還試圖辯解,說什么重新設計說明書會增加流水線的成本,說明書紙張太大不利于環保。
但正如網友所說,現在的藥盒設計得越來越大,鋁箔包裝也越來越大,而說明書的字號數十年如一日,這波操作就很讓人看不懂。
幸好,今年一些藥品生產企業在市場監督管理局的要求下,把說明書上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等重要信息,放大字體并加粗。試點藥店里也增加了打印機,可以提供大字體的說明書給有需要的消費者。
這些“適老化”的改造試點項目,會給老年人提供不少方便,那其他的問題呢?
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智能化時代里,互聯網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把年輕人和老年人劃在了待遇截然不同的兩邊。
信息技術的不斷迭代,也讓老年人成為了被拋棄的一代人,原地踏步的同時還要為自己的“掉隊”付出代價。
被拋棄的老年人
截至2022年,掃碼乘車已覆蓋全國近300個城市,掃碼點餐也已經覆蓋全國六成以上的商家。
數字化越來越便捷的時代,老年人卻開始舉步維艱。
在北上廣等超一線城市,為了節省人力成本,很多快餐店都使用了機器點餐,有的小餐館還會強制你關注公眾號或者下載app,才能吃上這頓飯。
雖然店里有服務員,但到了用餐高峰期,根本沒時間一一教會你。
除了吃飯、吃藥難,老年人出行也是個大問題。
每每到了春運和小長假,各大火車站的人工售票處都能看到排隊的老年人。
不懂網絡購票的他們,親自去買票勢必搶不到。現場咨詢工作人員,得到的最保險方案也只是“建議用app蹲守余票,時刻刷新狀態,看到有候補就果斷出手”。
但在搶到余票之前,他們要先學會下載、注冊、綁定和使用app。歷盡千辛萬苦找到車次后,還要通過“候補”“加速包”的考驗。
一系列“關卡”順利通過,還能搶到票的老年人也就所剩無幾了。
和買火車票一樣需要智力大沖關的,還有網絡預約掛號。
去年一位老伯向記者求助,說自己在華山醫院掛號掛了一個多月都掛不上,希望記者幫忙想想辦法。
記者撥打了電話預約熱線被告知“沒號”后,工作人員表示可以去醫院自助機蹲號。
但現場測試證實,專家號在放號1分鐘后就被網絡平臺全部瓜分,對于不會上網的老年人來說,現場自助預約等于白跑一趟。
想要使用114代掛服務,需要支付每月20元服務費,但不一定保證掛得到。
就算成為包月代掛會員,也要綁定支付寶或微信支付,復雜的注冊和登錄程序照樣難倒老年人。
互聯網的洪流之下,哪怕人在家中坐,也難以對抗科技帶來的巨浪。
今年春節期間,大熱劇《狂飆》幾乎掃蕩了每個家庭的客廳。有人驚訝地發現,家里的爺爺聽到大家的熱議也去連看了20多集,但都沒等到高啟強的出場。原來,爺爺看的是《狂飆支隊》。
這個小插曲發到網上,成了網絡熱梗。但仔細想想,鬧出笑話的背后是智能電視的“棄老化”。
現在的電視機,打開都是復雜的操作界面和華而不實的廣告,想要從片庫里找到電視劇,需要會拼音打字,還要有鼠標操作經驗。
一不小心還容易訂購付費節目。
除此之外,如今的電費、煤氣費等生活費用的繳納,也開始陸續進入網絡無人化模式,取快遞、買菜,都離不開手機。
看似變得高效的生活,剔除的卻是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
更可怕的是,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正在利用信息差,把詐騙的大網撒向老年人。
今年315晚會上就揭露了一大批在短視頻里,利用婆媳關系、夫妻關系、家庭生活等“苦情戲”劇本,向老年人兜售“神藥”的騙子。
還有的騙子用“AI換臉”技術,蒙騙老年人購買三無產品。手段花樣百出,讓人防不勝防。
比起互聯網設下的門檻,對老年人的隱性歧視也在逼著他們孤立自己。
在網絡上,因為年齡造成的不平等待遇體現在方方面面。
老年人旅游自帶干糧,住便宜酒店,一天跑多個景點就是小氣愛算計,不懂生活品質;大學生吃泡面蹭住海底撈、日行兩萬步就是青春特種兵,主打一個說走就走的瀟灑。
老年人去超市搶購打折是占便宜沒夠,吃虧難受;年輕人搶打折券,湊積分換購就是薅羊毛,能省會花。
老年人身上所有不合理的行為,到了年輕人身上都能自圓其說。
歸根到底,無非是身為“數字難民”的老年人不會上網發聲,不會調侃,更不會給自己造梗。
肯定有人會說,等到我老了的那一天,一定能玩轉各種新生事物,當個時尚的老頭老太太。
但話別說太早了,都是從年輕時候走過來的,誰又敢說自己就一定比我們的長輩更聰明有智慧呢?
他們就是未來的我們
截至2022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總人數2.67億,65歲以上占到總人口的14%。
同時,我國網民規模達9.4億,其中60歲及以上的網民占10.3%。以此推算,至少有1.5億老人在人生的后半程,被信息的更新迭代裹挾,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數字難民”。
而那些諸如“時代拋棄你,從來不會提前打招呼”“留戀舒適區,你必將被淘汰”的金句,被有些人拿來安在老年人身上,顯示出來的只有傲慢和無知。
關照互聯網時代下的老年人,其實是全社會每個人都應該參與的大事。
近兩年,不少大學和社區舉辦了諸多公益科普活動,教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產品。
一些公益組織還開辦了老年人手機培訓班,包教包會。
像是前段時間火遍全網的UP主“打工仔小張”,她拍攝的一系列如何乘坐高鐵、如何點外賣、如何寄快遞的短視頻,不僅教會了老年人基本的社會生存技能,也在人性化的角度捍衛了他們的尊嚴。
前半生經歷翻天覆地變化的長輩們,還沒來得及選擇就被智能化時代甩在了原地。
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他們一點一點地重新跟上腳步。
在當今這個溫飽無憂的時代,他們缺乏的不是物質的保障,而是來自各界的關愛和人文關懷。
多給他們一點耐心,善待老去的他們,就是善待將來的自己,因為沒有人會永遠年輕。
最后,請看完這篇的大家都能點個「在看」,別讓有質量、有尊嚴的晚年生活成為一種奢侈品。
關注老人,就是關注我們自己
【言之有“禮”,天天贈刊】小編將從本文選取1則走心留言,贈送2023年第14期《青年文摘》雜志1本~
作者:sheryl。本文來源公眾號視覺志(ID:iiidaily)用文字記錄生活,用照片描繪人生,每晚聽你傾訴喜怒哀樂,陪你走過春夏秋冬,撐起朋友圈數千萬人的精神世界。轉載請聯系(ID:iiidaily)授權。 ▽ 點擊閱讀熱門文章▽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