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美衣服出口下滑,利大于弊?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過一個觀點,美國為什么這些年一直找我們的茬兒,什么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等等手段層出不窮,有一個主要原因——中國開始發展高端制造業,并且在世界嶄露頭角,某些領域甚至獨領風騷。
用美國政客的話說,他們就希望我們干什么——生產衣服,襪子,多買美國農貨,而且是長期如此。
自從我們產業升級開始,美國就打起主意了,標致性事件就是2018年3月特朗普發起的貿易戰。
【資料圖】
實際上,換個角度考慮,也是因為我們自己有需要,所以低附加值的產業就得往外走,因此,某些商品的出口必然是減少的。
例如最近,美國時尚產業協會做了一個調查,發現有六成服裝零售企業沒有將中國作為主要供應商,有80%的企業計劃減少從中國進口。
看三組數據:美國服裝協會數據今年前五個月,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服裝降至18.3%,而2019年為30%。
與此同時,美國從除中國以外的五大亞洲供應國——越南、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和柬埔寨——的服裝進口同期達到44.3%的新高。
最后得出一個結果,許多中國工廠離開中國去了上述國家,當然我們都知道這些企業還是中企,只不過換了個地方。
再看美國商務部數據:今年頭4個月,美國進口的紡織品和服裝中,有20.9%來自中國,比2022年下降了約4個百分點,降至10年前總量的近一半。
IMF數據,中國占美國進口的比例在貿易戰爆發前的2017年達到21.58%的峰值。盡管2020年略有反彈,但這并未扭轉整體趨勢,去年的份額降至16.53%。
不難看出,我們對美某些商品的出口的確減少了,反過來看也是好事,說明產業升級我們依然在路上,那么對我們出口能力產生了影響么?
按照WTO數據,我國在全球商品出口中的份額在2021年達到15.03%的峰值,然后在2022年降至14.43%。從2015年到2019年,這一比例一直徘徊在13%左右。
美國大多數經濟學者認為,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份額未來也將維持在14以上,原因是更先進產品取得了大成功,尤其是電動汽車,非常體現出口價值。
不過,我們得時刻注意,一方面美國在高端制造領域不斷找麻煩,另一方面各種詆毀中國商品,不僅自己減少買還游說其他國家也不要買中國貨。
至于美國天天渲染印度,倒是沒有什么,這地方保守的很,連美國企業都不怎么想去,崛起“印度制造”基本不可能,當然發展肯定也是有的。
話說,印度也是心機很深,知道許多跨國企業對印度印象不好,然后他自己又想拉他們進來,所以現在搞出一個合資的方法。
不是一般的合資,是全部合資,例如蘋果不是在印度準備搞產業么,以往零部件要從中國買,然后印度組裝。
成本算下來挺高,他們希望中國企業去印度建廠,眾所周知我們自然是要考慮考慮,于是印度提出你可以來建廠,但是要合資。
除了蘋果,印度一直也在拉特斯拉,前兩天政府官員在慫恿馬斯克,希望印度也搞一個工廠,之前特斯拉是不愿意的,因為零部件要從中國買,最終下來成本高,競爭優勢不大。于是,印度說,你來吧,我們可以讓中國在印度設立分公司,生產零部件,當然也必須合資。
乍一聽似乎誘惑力挺大,實際上問題不小,所謂的合資只是流于表面,印度想的是拿到控制權。再有,從大方向考慮,印度的保守思維還是根深蒂固,風險因素必須考慮。
因此,一句話,我們只要好好搞自己的產業升級就好了,用時間換成長,某一天的時候美國會來求我們的,注意是全面的求。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