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經濟精準施策,中國找準了方向
(資料圖)
今年7月,中國進出口和社會融資數據出現季節性調整,西方媒體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再次泛起。那些聲音宣稱中國政府未能進行大規模金融刺激,中國已成拖累和威脅當前全球經濟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國產業鏈將加速外遷,中國面臨老齡化挑戰,等等。然而這些聲音明顯存在短視與偏見,也很不專業。
首先,中國為何不像西方國家一樣靠天量貨幣刺激經濟復蘇?
任何大規模經濟刺激,都帶有長期成本。美國憑借美元霸權,可將成本轉嫁給他國。我們若忽略國情、貿然抄作業,貨幣刺激的大水將導致人民幣快速大幅貶值,打擊經長期努力建立起來的人民幣國際信用,增加進出口貿易成本,帶來國內通脹。因此,中國政府在實施大規模刺激政策上慎之又慎,選擇不搞大水漫灌,而采用定向支持、精準施策。
今年前7個月,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與社會融資規??傮w保持了較快增長。在信貸保障政策工具上,強調優化結構、找準方向,以支持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城中村改造等為抓手,精準投放、主動引導,以增強實體經濟可持續性、促消費、穩就業、擴內需為重點,持續出臺針對性政策。在財政政策上,也采取了財政前置、提前投資、穩住大盤等策略,同時針對企業幫扶與民生保障持續出臺多項措施。
其次,應理性看待未來產業與人口趨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產業鏈向亞非拉地區的轉移,確在發生,但這大多是相關企業基于自身成本核算等考量而作出的選擇。歐美日韓等在不斷邁向發達經濟體的過程中,也都經歷過將低端產能轉移到成本更優地區、國內不斷升級產業形態的階段。這是全球化背景下一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路徑,也是一國產業升級與國際分工優化的結果。
至于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本身是一個偽命題。絕大部分發達國家都存在老齡化現象,一國經濟發展的潛力,不在于年輕人的數量,而更在于其整體勞動效率與產業鏈技術水平。年輕人口數量多,并非經濟發達的充要條件,否則非洲、南亞、拉美等應是全球最發達的地區。事實上,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歐日韓等地,仍長期保持著發達經濟水平。中國當代勞動者的教育水平、全產業鏈的效率及現代科技發展等,均使我們越來越有能力靠更少的勞動力來供養更多的老齡人口。
當前中國地方政府的整體負債率遠低于美歐日等地區,未來如需適當擴大赤字,仍有空間。尤其是,不同于外債,內債可以依靠現代經濟金融工具有力化解,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針對房地產問題,其他國家的相關實踐已經積累了豐富有效的應對經驗。當前的首要問題是,保交樓、穩民生、盡早恢復信心。我們已經出臺了信貸優惠、保交樓、城中村改造升級計劃等措施,房地產大盤從主要大城市開始已經企穩。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