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為什么要保存?吃變質食物的危害有哪些?
食物為什么要保存?
食物之所以要保存,是因為食物在空氣環境下很容易變質。而食品變質是指食品發生物理變化使外形變化,以及在以微生物為主的作用下所發生的腐敗變質,包括食品成分與感官性質的各種酶性、非酶性變化及夾雜物污染,從而使食品降低或喪失食用價值的一切變化。
(資料圖片)
引起食物變質的主要原因有3方面:
1、微生物作怪。環境中無處不存在微生物,食物在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過程中,很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只要溫度適宜,微生物就會生長繁殖,分解食物中的營養素,以滿足自身需要。這時食物中的蛋白質就被破壞了,食物會發出臭味和酸味,失去了原有的堅韌性和彈性,顏色也會發生變化。
2、酶的作用。動物性食物中有多種酶,在酶的作用下,食物的營養素被分解成多種低級產物。平時看到的飯發餿、水果腐爛,就是碳水化合物被酶分解后發酵了。
3、食物的化學反應。油脂很容易被氧化,產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氧化后的油脂有怪味,如肥肉會由白色變成黃色。
吃變質食物的危害有哪些?
這些變質的食物營養流失嚴重,已經不適合食用,如果不小心食用了,對人體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引起急性中毒。
在一般情況下,常引起急性中毒,輕者多以急性胃腸炎癥狀出現,如嘔吐、惡心、腹痛、腹瀉、發燒等,經過治療可以恢復健康;但重者可出現呼吸、循環、神經等系統癥狀,搶救及時可轉危為安;如貽誤時機還可危及生命,有的急性中毒,雖經千方百計治療,但仍給中毒者留下后遺癥。
二是慢性中毒或潛在性危害。
有些變質食品中的有毒物質含量少,或者由于本身毒性作用的特點,并不引起急性中毒,但長期食用,往往可造成慢性中毒,甚至可以表現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作用。食用腐敗變質、霉變食物除了可以引起急性中毒外,還具有極其嚴重的潛在危害。
那么,對于已經變質的食物我們有什么方法辨別呢?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