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藝術熱”升溫,京郊網紅打卡地更多了
(相關資料圖)
田野里的大石頭被涂上金色“點石成金”,道路兩旁的護坡混凝土框架變身“大地調色盤”……近日,大地藝術節亮相平谷黃松峪,數十件大地藝術作品散落在山野和村落,形成一條長達17.9公里的景觀軸線,引發外界關注。從藝術積淀豐厚的昌平區下苑村,到懷柔區慕田峪長城腳下北溝村的瓦美術館,再到如今的“新晉網紅”平谷區黃松峪鄉,京郊“鄉村藝術熱”持續升溫,讓藝術為鄉村振興點染亮眼色彩。
位于京城東北郊的黃松峪,蘊含豐富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2023北京平谷黃松峪大地藝術節”邀請海內外30多位藝術家參展,其中15位駐地創作藝術家更是在黃松峪駐留了一個半月進行“量身定制”,讓作品融入黃松峪的山水之間。張海軍的《開卷有益》將書卷與金色礦石進行結合,展現黃松峪特有的歷史底蘊和礦山文化。逐頁展開的書卷,似在翻閱黃松峪厚重的歷史。于欣可的《瀅迎》創作靈感來源于黃松峪水庫的桃花水母,以繽紛的色彩表達出對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的倡議。
“將大地作為畫布是對當代藝術的一次激活,給予了藝術家前所未有的創作空間。”此次藝術節的總策劃、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王華祥說,大地藝術的理念是進行在地化的藝術創作,作品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參展作品不少都是使用本地的石頭、廢棄資源等創作的。展覽吸引了國內外藝術家的積極參與,各式各樣的藝術作品具有或雄渾、或細膩、或現代、或傳統的風格,為鄉民與游客帶來深度的文旅融合休閑體驗。
以“藝術范兒”吸引游客慕名而來的,還有昌平區興壽鎮下苑村。從上世紀90年代,一些藝術家自發來到下苑村居住,其中不乏田世信、孫家缽等著名雕塑家,到現在村子居住著百余位藝術家,下苑村已成為有名的“畫家村”。藝術家田禾跟隨父親田世信搬到下苑村居住已經有25年之久,見證了村子的巨變。藝術浸潤著這片土地,漸漸與村民的生活完全交融,在豐富其精神生活與經濟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下苑村,不少村民從事藝術方面的工作,比如布展、運輸,還有做畫家的模特等。”田禾說,還有人出租房屋,開辦民宿、餐館等。村民王寶珠經常幫畫家把畫框運到美術館,逐漸對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學成了畫家,還在798藝術區辦過自己的展覽。村民們自覺地重視村容整潔,有的在修房子的時候,還會請村里的設計師當參謀。
近幾年,下苑村的新變化不少。下苑村藝術生活季從2018年開始舉辦,便成了駐村藝術家和手作人的展示平臺,更是鼓勵村民創業的舞臺。去年,在村委會的召集下,幾十名藝術家、村民和小朋友共同繪制了反映下苑村生活的200平方米墻繪。村南的空地也種上草皮,變成雕塑廣場,成為游客們喜愛的打卡地。
也是在去年,下苑村內一片荒地華麗變身為“ForMs草田”,一家免費對外開放的小而精的露天美術館。策劃人張偉介紹,繼首展展出了孫家缽和田世信兩位雕塑家的作品后,“ForMs草田”還將嘗試介入多媒體藝術和科技藝術等形式,未來或將融入更多鄉村文旅項目,變成具有更多可能性的“魔法盒子”。
如今的下苑村,已成為集藝術、體驗、民宿、餐飲、騎行于一體的藝術鄉村。2022年,下苑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北京市網紅打卡地以及北京市文化旅游體驗基地。下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馮志廣還有更多計劃,他希望進一步發掘文化藝術資源,讓村里的旅游業態再豐富一些,例如與藝術家們合作進行文創產品的開發,以藝術推動鄉村振興。
藝術融入鄉村發展,不止是美了“面子”,更是飽滿了“里子”。在藝術的賦能下,更多美麗鄉村的畫卷將徐徐展開。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