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發布了“2023年度上半年涉經濟金融辟謠榜”。上榜的這些謠言,既有針對經濟金融政策的造謠、歪曲,也有針對相關企業的不實信息,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
今年4月,國家網信辦開展“清朗?優化營商網絡環境 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專項行動,深入清理處置涉企業、企業家虛假不實和侵權信息,堅決打擊惡意炒作行為。各類經濟金融虛假信息,涵蓋了經濟金融政策、一些地方和城市、國企民企等各類經營主體,覆蓋了經濟運行的宏觀、中觀、微觀等各個層面。有的故意捏造或歪曲經濟金融“政策”,假莫須有“政策”之名、行金融詐騙之實;有的針對一些地方和城市,刻意夸大地方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有的通過捏造事實、歪曲解讀、惡意關聯等方式抹黑企業,對企業進行誹謗詆毀、敲詐勒索,損害企業合法權益、品牌形象。
盡管經濟金融虛假信息事后都被證偽,但謠言流布與辟謠之間總有時間差,特別是在網絡傳播中容易形成情緒偏振,在謠言澄清之前,就已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經濟金融虛假信息的滋生與流傳,看起來都是針對具體對象,但是負面影響往往會放大延伸。謠言的傳播往往會夸大恐慌情緒,容易產生從企業到行業、從微觀到宏觀、從地方到全局的錯誤聯想,這恰恰是造謠者希望達到的心理效果。正因此,治理經濟金融虛假信息不僅關系到保護各類經營主體合法權益、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更關系到穩定社會公眾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信心和預期。圖源網絡今年以來,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同時,當前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一些企業經營困難,外部環境復雜嚴峻。
應該看到,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無論是一些宏觀經濟數據,還是各地方、各行業的發展狀況,抑或是企業的經營情況,都有可能出現暫時的波動或調整。謠言之所以滋生并流傳,恰恰是利用這種暫時的波動或調整而故意夸大其詞、渲染情緒。比如,一些企業由于經營發展需要而正常優化調整,被誤讀為“裁員潮”到來;一些地方的某個經濟指標出現暫時放緩,被夸大為“斷崖式下滑”。
因此,在經濟恢復過程中,更要堅定信心、穩定預期,從長期主義的視角來看待短期波動或調整,就能消除經濟金融虛假信息傳播的心理土壤,不讓謠言影響未來預期、動搖發展意志。經濟金融虛假信息涵蓋對象廣、傳播速度快,需要各方共同參與治理、形成合力。首先,我們對謠言應該保持“零容忍”態度,在出現謠言時應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回應社會關切,嚴懲造謠者、提高造謠成本,同時暢通投訴、維權渠道。網絡平臺、社交媒體和自媒體等作為信息載體,應該加強內容審核把關力度,及時清理虛假信息,斬斷謠言傳播鏈條。有關地區、城市和企業對網絡謠言要時刻保持警惕,對于自身發展應具有更多輿情意識,一旦出現謠言應及時發布真實信息,并做好情況溝通反映工作。
社會公眾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傳播者,每一次轉發或留言都可能造成謠言的放大,也應涵養理性心態,拒絕被謠言“套路”。唯有各方相互配合、協同聯動,才能讓經濟金融虛假信息無處藏身、無所遁形,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清爽空間和良好氛圍。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也是信心經濟,信用和信心的基石都是真實的信息。在此基礎上,人們產生信任、增強信心,推動經濟活動活躍、發展動能澎湃。
共同抵制虛假信息、穩定發展正向預期,就能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筑牢堅實信心基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