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經濟學人》雜志:大英博物館為何被竊賊“輕松”得手
【資料圖】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8月21日文章,原題:從博物館行竊比你認為得更容易進入大英博物館,無視埃及國寶羅塞塔石碑,不要為希臘帕臺農神廟雕塑左拐,不要被維納斯雕像誘惑。相反,順著樓梯拾級而上進入69號展廳。這個展廳里更安靜,這里有常見的古物:希臘的陶罐、一些粗糙的羅馬裝飾品、一對木質對開門上的黃銅蜂鳴器宣布門后是“希臘和羅馬古物”。按下蜂鳴器,沒有人應答。因為,在發生一系列失竊案件后,該博物館的這道門后的古物數量已經少于應有的數量。
當地時間2023年8月23日,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視覺中國)
大英博物館正在陷入困境。這家博物館宣布幾個事實: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5世紀的文物,包括黃金珠寶和寶石,正在“丟失、被盜或損壞”,其中包括羅馬浮雕寶石。
這可能聽起來是小事,這些寶石似乎微不足道,但事實并非如此。在希臘愛奧尼亞大學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物走私研究小組負責人的克里斯托斯·齊羅賈尼斯博士表示,“這可能是迄今為止最糟糕的情況……沒人會料到在一家博物館里會出現這種情況”。
丟失一件文物可能被視為一種不幸。丟失多件文物,就會使一家博物館看起來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大英博物館通過聲稱它能很好地照顧其藏品來建立它的聲譽,但現實暗示它不能做到這一點。
大英博物館聲稱一些珠寶失竊并不意味著貴重文物也不安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希臘文化的名譽教授保羅·卡特利奇對此表示質疑,如果珠寶失竊情況已經持續一段時間,“為何根本沒人注意到呢?”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博物館無異于文物組成的冰山,絕大部分藏品都無法進入公眾視野。在大英博物館的800萬件藏品中,通常僅有約百分之一被展出。然而,博物館的“百分之一”往往是魅力四射和引人矚目的:帕臺農神廟的雕塑、羅塞塔石碑……這些都是文物中的“名人”。然而那些小型文物,可能連博物館館長也不知道他們曾擁有它。
一些文物直到失竊才為人所知。在一些情況下,一些最著名展品的名聲并非來自它們本身的藝術價值,而是來自它們被盜竊了。例如,除藝術愛好者外,達·芬奇的畫作《蒙娜麗莎》在失竊前幾乎鮮為人知。
齊羅賈尼斯博士表示,大英博物館“正在自食其果”。幾個世紀以來,大英博物館一直在收藏文物,現在大英博物館發現自己成為盜竊的受害者。不過,如果大英博物館能重新找到這些珠寶,可以再次將它們展出。這一次,它們將以明星而非單純的浮雕寶石這樣的小角色,出現在世人面前。(崔曉冬譯)
責編:張榮耀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