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今年發債融資超200億元 稱智能世界下可信AI是長期追求目標
華為再發債,擬通過發行30億元中期票據補充公司本部及下屬子公司營運資金,支撐各項業務發展和關鍵戰略落地,今年1-6月,華為總計已發行7期債券產品,總融資額達220億元。
8月23日,華為在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披露第五期中期票據申購說明,擬發行30億元,債務融資工具5年,利率申購期間2.78%至3.38%,主承銷商為浦發銀行,聯席主承銷商為建設銀行,發行日期為8月24日至25日。
華為表示,2020-2022年,公司合并口徑實現營業收入8828.77億元、6306.98億元和6368.16億元,合并口徑經營活動現金支出分別為10198.05億元、7067.19億元和7521.98億元,研發支出分別為1419.51億元、1425.67億元和1613.09億元,財務結果符合預期。為支撐各項業務發展和關鍵戰略落地,公司本次擬發行30億元中期票據,將用于補充公司本部及下屬子公司營運資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華為承諾,后續發行募集資金用于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及政策要求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不用于長期投資、房地產投資、金融理財及各類股權投資等。
前不久,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新成立全資子公司東莞棠雅實業投資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5億元,經營范圍包含住房租賃、非居住房地產租賃、園區管理服務、工程管理服務,許可項目為房地產開發經營,由此引發外界華為15億進軍房地產業的解讀,對此,華為聲明稱,該公司主要承擔建設、管理園區配套人才房功能,無對外拓展房地產業務屬性。
此次披露申購說明書顯示,華為擬建項目包括上海朱家角人才公寓、崗頭金園單身公寓、蕪湖數據中心(一期),總投資167.8億元,資金來源均為100%自有資金。
截至本募集說明書簽署之日,發行人存續境內中期票據13筆,共計420億元人民幣,存續境內超短融3筆,90億元,發行人子公司存續境外美元債券3筆,共計35億美元。
具體來看,此前華為主要在境外發債融資,2019年10月開始,華為在國內首次發債融資,2019年至2021年華為在境內發債總額分別為60億元、90億元和100億元。
2022年開始,華為國內發債節奏加快,融資額也擴大,2022年合計募資200億元,截至目前2022年所發存續期債券總額仍有150億元,2023年1-6月,華為總計發行7期中票或超短期融資券,合計募資規模達220億元,此次8月新發行的中期票據募集完成后,華為今年總計債券融資規模已達250億元。
截至今年3月31日,華為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和創始人任正非分別持有華為99.35%和0.65%股權,華為稱,公司控股股東為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公司通過工會實行員工持股計劃,截至2022年末,員工持股計劃參與人數為142315人,參與人均為公司在職員工或退休保留人員,無任何政府部門、機構持有公司股權,任一持股員工的出資額均不超出公司總股本的5%,員工持股計劃將公司的長遠發展和員工的個人貢獻及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長遠的共同奮斗、分享機制,公司無實際控制人。
此份申購說明書還披露了華為近幾年的利潤率情況,2020-2022年,華為毛利率分別為38.11%、48.53%和45.39%,營業利潤率分別為8.24%、19.25%和6.80%;凈利潤率分別為7.32%、18.01%和5.53%,華為稱,公司利潤率下滑主要因為終端業務收入下滑導致整體盈利水平下降,與此同時,研發投入的強度在加大。
值得一提的是,8月11日下午,華為剛剛公布2023年上半年經營業績,今年1-6月實現銷售收入3109億元,同比增長3.1%,凈利潤率15%,以此計算,今年上半年的凈利潤率為去年同期的3倍,表明華為盈利能力在迅速恢復與提升。
據了解,研發投入是影響華為利潤率的因素之一,華為是全球最大的專利權人之一,截至2022年底,華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超過12萬件。華為堅持每年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究與開發。2022年,華為研發費用支出占全年收入的25.1%,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人民幣9773億元,2022年底,研發員工超過11.4萬名,占總員工數量的55.4%。
目前華為主營ICT基礎設施、終端、云計算、數字能源、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幾大業務,展望未來,華為稱,智能世界正在加速到來低碳化、數字化、智能化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個人、家庭和行業對數字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于行業而言,數字技術重塑生產模式,AI正在全面進入企業的各種生產流程之中,智能世界離不開AI,因此AI應用碎片性與AI可信的問題不可回避,AI模型的通用性是解決應用碎片性的關鍵,人工智能和科學計算的融合將成為科學研究的新方向,可信AI是華為長期追求的目標。特別是人命關天的關鍵領域,如無人駕駛,必須解決從相關性到因果性的難題。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